Enews177 從「甘比亞」到「高雄」--什麼是國際化?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77期 國際事務中心
從「甘比亞」到「高雄」--什麼是國際化?
國際事務中心主任 林成龍
甘比亞去過沒?一到甘比亞,出了首都Banjul,我「殘障」(disabled)-五官的殘障。視覺仍在,但是看不懂報紙,看不懂招牌;聽覺仍在,但聽不懂話語-我有「語言」的殘障。有腦袋,但是想不通他們為什麼做那件事,又為什麼那樣做-我有「文化」的殘障。我相信甘比亞的學生初到高雄也多少有這些「殘障」,國際化就是要減低這些「殘障」。國際化「自己」,無論到那個地方,都覺得自在,知道怎麼吃、怎麼走,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國際化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國家,所以朋友喜歡來,因為他們沒有語言和文化的殘障。
鼓勵校園內的人走出臺灣,我們已經推了好些年,每年大約有200人次的教師與150人次的學生接受校方補助出國參加國際會議或國際研習活動。這些師生們出去到不同國家,除了讓國外人士知道高雄醫學大學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能夠親身體驗異國文化,具備多元文化觀,進而帶回新觀念、新做法,影響校內其他人。
相較於鼓勵校內的人走出臺灣,如何讓臺灣以外的人願意走進本校,甚至願意留下來和我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就不容易了。近幾年來,我們努力招收外國學生,隨著國合會「臨床醫學碩士學程」及醫學檢驗技術學系「甘比亞專班」的設置,校園內已可見到與我們膚色、長相、語言完全不同的外國學生。這些學生是為了求學而來到高醫,而我們除了提供知識之外,若不積極打造一個對外國人「友善」(user friendly)的校園,在人才全球流動的今日,將無法吸引更多外國學生前來就讀,也無法延攬到國外優秀人士前來任教。
國際學生,不論來自那裡,高醫應該讓他們感覺到舒適,所有文化的人在這個環境下都很自在。怎麼做?我想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項:
一、設施標示雙語化
雖然目前有很多外國人在學中文,但是中文都是被用來跟華人溝通,而不是國際溝通語言,國際場合中使用的語言還是英文。在我們的官方語言並非英文的情況下,要塑造一個國際化的環境,設施標語中英文雙語化是必須的,這是對外國人表示友善的第一步(user friendly)。
二、生活資訊電子化
無論是外國學生或是外籍老師,來到本校生活,最需要的莫過於可以自己獨立生活,因此提供他們生活相關資訊服務是很重要的。僅僅停留幾天的外國人,或許藉由接待人員從旁協助,即可滿足其需求;但是到本校求學的學生或任教的老師,必須有他們看得懂的資訊平台可利用,否則,將對校內訊息一無所知,甚至與學校有隔閡,毫無歸屬感。一個友善的國際化校園應該可以透過英文版e化服務,提供其生活、學業及工作相關資訊的連結。
三、人員素質國際化
即使校內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透過網路完成,還是有些行政事務需要面對面溝通,有些生活瑣事需要實際互動。如果我們校內人員及本地學生無法與外國人士順暢溝通,甚至不願主動積極與其接觸,即使前述二項都已建構完成,我們仍然只是一個冰冷的校園,談不上友善。而人員素質國際化的首要之務即為加強英語溝通能力。儘管以母語的人口數而言,前三名依序為中文、英語及印度語,但以語言跨國的流通率及網路的使用率而言,英語仍位居目前國際溝通語言首位。平心而論,我們校園內的行政人員的英文溝通能力仍待加強。抗拒使用英語的結果,只是徒然降低我們的效能與競爭力而已。教學人員應開設更多全英語授課學程,我們才能吸引更多外國學生前來就讀,延攬更多國際優秀人才,校園也才能真正國際化。
四、文化多元化
國際化不是只有會說英文就可以了,語言是一種溝通與學習的工具,幫助我們瞭解不同的文化。瞭解之後,可以用不同的文化與思維來看待一件事情,相互學習、相互尊重。而一個國際化的環境,應該就是要能讓各種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在這裡得到與接納。文化沒有主流非主流之分,只有尊重與不尊重之別。
台灣與香港、新加坡不同,沒有過英聯邦的殖民,所以也沒有英聯邦遺留的生活文化、法規制度與語言習慣,要塑造以英語為主軸的國際化環境難度更高。但是這是潮流、這是趨勢,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踏實地改進,才能真正邁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