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8 高醫與高醫性別研究所之間( 詳全文 )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 第18期 護理學院專題

高醫與高醫性別研究所之間

高醫性別所, 傅大為 教授

三年前,高雄醫學大學成立了性別研究所,可以算是台灣第一、二個性別研究所(另一個是高師大的性別教育研究所),在台灣的人文社會科學界,可說是引起了一點震撼:高醫大的重視性別研究,在台灣整個高等教育群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性別所的成長與徵求師資的過程中,即使在與北台灣爭取優良師資的不利條件下,兩年來我們性別所仍然爭取到了優秀新進老師,如 Wisconsin 的王秀雲、 York 的陳美華兩位新近的助理教授,她們的表現,在台灣學界,頗受注意,而在我們性別所研究生中,也引起很大的迴響。但是,這個學期,我們性別所老師在通識教育所開設的四門課中,卻有三門課沒有開成,理由是修課同學太少。

性別所從發展以來,就以「性別與醫療」的方向為主軸,所以性別所的研究生裡,一直不乏有醫學、護理、或相關專業的人士來研習。我們性別所幾次辦理的大型對外的活動,常在南高屏一帶引起廣泛的反響,歷屆研究所招生,無論就來考、錄取率等,性別所也是南部考生重要的選擇之一。我們研究所的授課,水平相當高,人文社會學界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研究生雖然進來很苦,但是後來同學大都覺得很值得。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前往通識開課很受挫,是否表示高雄醫學大學本身,對於我們性別所並不欣賞?當然不是。而且,我們性別所自從在護理學院成立以來,與護理學院的關係十分融洽。從秀紅院長以降,護理學院的師生都很看重性別所,我們當然也很感謝她們在高醫的提攜。除了平時院務的交流外,我們的老師還積極在護理學院裡面開課,例如我們的 成令方 老師,還得到院內的優良老師獎。而個人上學期,也在護進班開設「護理史」的課,與許多在南台灣醫院第一線的護士們,齊聚一堂,討論她們專業的心路歷程,對我而言,這是個非常珍貴的經驗。另外,我們所內的老師,也常在醫學系(開設醫學史)、醫社系等相關所系內開選修課、或受邀到某專業課中去上一兩堂課,一般都獲得不錯的好評。正是過去這種經驗,使得我們覺得,雖然高雄醫學大學的人文社會科系與課程不多,但是在逐漸融入高醫社群的過程中,我們覺得很受鼓勵,也都從高醫的師生那裡學習到很多。

我們覺得一般高醫的同學,活潑又認真,而且也蠻同意高醫的傳統,雖然過去以醫療專業為主,但是卻在南台灣的高等教育圈中,頗有「人文氣息」的特色。

既然如此,為何我們性別所的專 任 老師,過去在高醫通識課程中開選修課,並不順利,而且這學期還遭到開四關三的結果?以我過去在台灣南北許多大學中兼課、在清大通識課授課多年的經驗來說,在我看過我們性別所老師通識課的課程大綱後,就覺得那是一流的通識課程大綱,並沒有問題。那麼,難道是我們高醫學生的問題嗎?我這學期在通識開「台灣近代文化史」的課,被分配到兩個系的大一同學,但第一堂上課,那兩個系的一個學生都沒有來,我連表現、被同學 shopping around 的機會都沒有,很好笑。

我覺得,問題的核心,在我們高醫通識課程的結構、還有它與高醫整個大學結構的配合上,出了問題。對台灣的人文社會學界而言,高醫因為有性別研究所的努力,是有些名氣的,而且,我們高醫也有性別平等委員會、護理學院也有兩性中心,經常辦開放南台灣的大活動,深受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的重視。兩性中心的總幹事,也是性別所的 成令方 老師,每年都獲教育部相當大的計畫支持,辦活動不遺餘力。在這個背景下,性別所的 陳美華 老師,這學期在通識課程中開設了唯一的性別課程「性別與日常生活」課,卻以修課同學不足而關閉。反而,高醫的醫放系,卻透過遠距教學,讓學生遠到高雄第一科大去上「兩性文化與社會」的課。

近來,剛好碰到一些其他大學教授性別研究的朋友,都說她們在學校的通識課中開授性別相關課程時,相當順利,深受同學歡迎。我才更理解到,高醫通識課程的結構,與其他學校有很大的不同。

enew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