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93 PBL與TBL之介紹(上)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93期  分享園地【醫學教育】


PBL與TBL之介紹(上)

醫學院 劉克明教授


2011年10月1日至8日,筆者與西太平洋地區醫學教育聯盟 (AMEWPR -- WHO 之附屬組織) 代表一行8人,由AMEWPR主席Dr.Dunson Ahn帶隊,去訪視國外的一所醫學院。該院正在規畫新課程,其醫學院院長提出未來的醫學系教學模式該採PBL或TBL? 兩者之優缺點為何? 請教訪視團隊,也引起筆者對此問題的深思。

目前台灣醫學院也正在進行新學制的課程改革規畫,未來到底要採用PBL或TBL教學方法或兩種皆採用?筆者參加的網路討論群也正在討論這些議題,謹提供PBL與TBL相關資訊供有興趣者參考。PBL在台灣已推行多年,醫學院師生們皆很熟悉PBL,但可能對TBL則較少接觸。筆者首先概要介紹TBL。

TBL是Team-based Learning(團隊導向學習)的縮寫,其定義可引用美國Balor College of Medicine參考Dr, Michaelson 等人的文章所提出,TBL是一個已運用於商業與科學課程,範疇明確的教學策略。 TBL是將理論為基礎的策略與實驗為基礎的策略結合,以確保在高生師比的上課,甚至在高達200:1時,學生小組方式的學習仍能夠有效率的獨立運作,而且不會失去在採教師輔導、低生師比 (7:1或 7:2) 的PBL 小組討論學習的優點。

TBL是一種教學方法,包括重覆進行的三個階段(repeating sequences of 3 phases),如下表所示。


表一: 團隊導向學習之階段 (Team-based Learning Phases)

第一階段 (Phase 1) 第二階段 (Phase 2) 第三階段 (Phase 3)
上課前的預習

(Pre-class preparation)

準備妥善的保證(Readiness assurance) 課程概念的應用(Application of course concepts)
學生個別的學習(Individual study) 1. 個別的測驗 (Individual test)

2. 小組的測驗(Group test) 3. 教師回饋(Instructor Feedback)

小組指定作業

(Small-group assignments)


第一階段是學生在上課前、個人獨自的學習,以學會被指定的課程內容為目的。

第二階段,在教室,學生先個別的完成一個多選題測驗(multiple choice examination),以確保他們會應用第一階段所預習的知識。其次,由6至7位學生組成之小組,再進行一次多選題測驗,然後交出他們共識的答案,當場立即評分並公布結果。教師會針對多數學生明顯的問題,以 mini-lecture 方式講解。

第三階段各小組應用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知識,完成課堂內指定的作業 (in-class assignments),不但可以提升小組成員的合作,而且確定學習不夠的部分。接著在指定的時間,所有小組同時與全班同學分享他們小組的答案,不但能方便彼此答案之比較,而且可獲得立即且廣泛的回饋。此種分享活動,會激起全班同學活潑、熱烈的討論,而各小組也努力去答辯、防衛他們的答案,教師則幫忙於鞏固他們的學習。

TBL 集合並應用數種重要的教學原理,每一個原理皆有其價值,甚至把整個 TBL教學方法的某一部分單獨挑出來應用,皆非常實用,例如:TBL 強調一個預習的優先之重要性,即學生要基於明確的學習目的,進行的課堂外學習 (out-of-class learning)。TBL 強調能掌握學生應負有到課堂上課的責任,且已經準備參加討論的重要性。 TBL 教師提供教學指引 (Guideline),以供設計小組學習的課題,冀以達到最大的參與討論的效果及學習成果。

TBL強調學生有效的主動學習之三個關鍵:

  1. 個人及小組應負的學習責任,
  2. 提供給各小組間互動的需求與機會,
  3. 學生參與交換分享與討論的動機。



enews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