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37 新進教師 : 生物科技學系劉旺達助理教授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37期  生命科學院專題


新進教師 : 生物科技學系-劉旺達助理教授

生物科技學系 劉旺達助理教授

在碩士班之前所學的領域是環境科學,考取碩士班之後,從魚類病毒開始踏入研究的路,在求學的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的獲得外,也從每次的實驗結果中獲得成就感與培養出興趣,也因此在博士班的學習過程中持續在魚類病毒上鑽研,並完成學業。博士後的訓練則主要在人類肝炎病毒致癌機轉的探討。

在原發性肝癌中,膽道癌是第二種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肝腫瘤,僅次於肝癌,屬肝臟內膽管癌變,早期不易察覺,目前僅能以手術切除方法治療,預後5年存活率低於3%。由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肝內膽道癌的形成與感染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相關,然而究竟此兩種病毒如何引發肝內膽道癌,其致癌機制仍然不明,尚無動物模式被建立且研究此直接關係。先前的研究工作就是針對B型與C型病毒與此疾病的關係來探討,由於B型肝炎病毒X蛋白與C型肝炎病毒core蛋白與肝纖維化有關,而纖維化是膽道病變的前兆之一,因此建立了表現B型肝炎病毒X蛋白與C型肝炎病毒core蛋白之雙轉基因斑馬魚來探討其機制,透過此模式魚的建立,證實了於肝臟內誘導這兩種蛋白表現會造成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其病理特徵與人類肝內膽道癌相似,而且,經由次世代定序技術與系統性分析,發現斑馬魚肝內膽道癌的生物標記基因與人類膽道癌相似。同時,亦在B型肝炎病毒X蛋白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誘發之肝內膽道癌中,發現TGF-β1具有關鍵功能,而且斑馬魚與人類的TGF-β1訊息途徑相似。抑制TGF-β1的形成,即減少肝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之形成,顯示TGF-β1於此兩種蛋白誘發的肝內膽道癌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此斑馬魚模式將可作為研究感染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引發之纖維化與肝內膽道癌的分子機制平台。未來將可對於肝內膽道癌的早期診斷、藥物篩選、以及研發新治療方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來到高雄醫學大學生物科技學系任教,研究方向會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探討肝膽腸胃道發育、生長及其疾病相關之機制與醫藥開發和水產動物基因轉殖之開發及疾病控管等為主,將繼續挖掘新的知識,解決重要問題,並且傳承知識與經驗。


Image:Enews237_人.JPG

enews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