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83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黃庭堅是宋朝著名文學家,他有一句千古名言,常令人傳誦不已「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便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乏味」,意思是說讀書使人心智豐富,增進智慧,改變個人氣質與修養,否則對鏡子看面目醜陋,對人說話也庸俗乏味,林語堂在生活與藝術一書中也說人如讀書即會有風韻,富風味而人生充實,明儒王陽明也嘗言「三日不讀書,則言面生塵」,南宋詩人陸放翁更言「半年不讀書,顧影疑非我」。前賢飽讀詩書,形神豐美,另人嚮往。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為了鼓勵兒子韓符用功讀書,寫了一首「符讀書城南」的詩,明白告訴兒子「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而且詩書只有勤奮才會有,不勤奮也是肚子空空如也,「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詩中還隱喻不勤學讀書就庸庸錄錄過一生,勤學讀書未來就能成為人中龍,並鼓勵韓符要勤學,並勉以黃金璧玉雖是重寶,但難以貯藏,學問就藏在自己身上,身在就用之有餘,當然韓愈的詩是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民法上出生即取得民事主體資格的自然人與讀書一點關係都沒有,反而是自然人可經由讀書,多學而識之變成所謂的文化人。

  中國傳統文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的觀念,深植人心,這當然是受到科舉制度文化的影響,古代勸人讀書,可以求得功名,也能娶得美嬌娘,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的勸學詩說的最貼切,他說富家不用買食多,書中自有千鍾栗,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更勤向窗前讀,其實讀書也可以不用這麼功利,我們可以把書當朋友當老師,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把讀書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從中汲取營養,增長知識,謮書猶如一帖良藥,善讀書者可以醫治自己的愚蠢。

  讀書不只是吸收知識,也攸關人的氣質與修養,「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簡單的說就是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好勇就會成為粗暴容易闖禍出亂子,「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正直直話直說一點也不能保留的人,很容易變成尖酸刻薄,而輕易把事情搞砸了,「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剛正不阿不易轉彎的人,很容易變成迂腐而狂妄自大,「好剛而不好學,其蔽也狂」,正如英國散文家斯蒂爾(Richard Steele)所說讀書之於心靈如同體育之於身體,體育可以保持及增進健康,讀書則可增進和堅定德性,蘇軾也嘗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禮,應對得體,形神自然豐美,散發豐采,眉慈目善。

  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風潮,學識(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現代人更應掌握知識脈動,隨時感到不充實,如果不更加努力很容易被時代淘汰,讀書習慣的養成益形重要,我們都要有「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心態,不以忙閒作綴,對於下一代,我們更應好好教育他們讀書,否則下一代會越來越魯莽無矩而沒有教養,「有書不教子孫愚」啊!教他們懂得如何讀書,他們的生活才會充滿意義與樂趣,否則成天當滑手族,對自己的氣質與素質的昇華著實有限,現代的高等教育應重視培養學子讀書習慣的養成,因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雅,足以成長,這是通識教育很重要的精神。

  「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求之無不獲者,唯書乎!」多做好事使人快樂,多讀好書可以使人芳香,香水香一日而逝,花香三日不可聞,書香不可聞但可傳諸久遠,新春伊始,期許大家開卷有益,昇華我們的生活品質,願我們的社會是個富而好禮的書香社會。

  • 編按:轉載自105年2月22日《臺灣時報》


enews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