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83 本校教師教學行為分析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本校教師教學行為分析

王瑞霞、黃耀斌、黃淑玲、吳炳男、王芊灃


因應社會變化,對於教師教學行為的期望也與時俱進,致使某些教學行為更加重要。教師教學行為自我檢核表有助於教學專業的成長與發展,也可作為教師同儕間教學對話討論之依據,以及修正教學表現之基準。然而,國內對教師教學行為之評估,多著重於初等與中等教育教師進行探究,鮮少以大學教師為對象設計評估工具並進行教學行為分析。為協助本校教師自我評核教學行為,以提升教學品質,自102年度起配合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著手發展適用於本校之教師教學行為自我檢核表。

教師教學行為自我檢核表係由10位教師組成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根據文獻、2位校外專家學者審查,以及5次焦點座談,建立5大教學面向與16項教學行為指標;並據此指標敦請歷屆教學傑出教師、教學優良教師、應受輔導教師、近三年新進教師、各學院教師代表計60位教師提供具體教學行為,並摘錄國外大學所發展之相關題項,編成檢核表初稿,計分方式以Likert-type Scale六點量表為基礎,依同意程度高至低分為「非常同意」(6分)至「非常不同意」(1分)的方式給分。接續,敦請27位教學優良教師與各學院教師代表以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審查後,再經項目分析、信度分析與因素分析等程序而成,爾後對102學年度第二學期(103年4月)與103學年度第二學期(104年7月)本校教師進行調查,共回收260份有效問卷。在施測對象的背景資料,男、女性各佔50%,職級則以助理教授(n=106,佔41.3%)為最多,副教授(n=85,佔33.1%)次之,所屬學院以健康科學院(n=69,佔26.5%)為最多,藥學院(n=40,佔15.4%)次之。

經因素分析後,將教師教學行為分為「教學策略」、「教學效能」、「課程設計與規劃」、「教學投入」與「教材製作與運用」五個面向。「教學策略」泛指教師用以呈現教學內容的方法、途徑與技能,以達成教學目標;「教學效能」係指教師在教學歷程中,展現出提升教學成效的認知與具體行動;「課程設計與規劃」乃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會根據學生差異,事先擬定教學目標、精熟教材與完成教學準備;「教學投入」係指教師願意付出額外的時間,投入教學規劃與師生互動關係,以指引學生的學習行為都能有良好的成長與發展;「教材製作與運用」乃製作與運用有利於學生增長知識與技能的資料,可供教師線上或實體授課時使用及學生課後參考閱讀用的教學媒介,包括教科書、簡報、影片等。


分析結果顯示,本校教師在教學行為各面向的平均值之高低依序為「教學策略」(平均值=5.33)、「課程設計與規劃」(平均值=5.32)、「教學投入」(平均值=5.19)、「教材製作與運用」(平均值=5 .13)、「教學效能」(平均值=4.98)。教師對於個人在「教學效能」上較顯不足,因此,在教師發展課程和進修研習活動內容的辦理上,未來可加強教師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技能,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校「教師教學行為自我檢核表」下載路徑如下:

  1. 教務處教師發展暨學能提升中心→熱門連結→教師教學行為自我檢核表
  2. 教職員資訊系統→T.M.04教師教學行為自我檢核表填卷

致謝

由衷感謝本校醫學系盧柏樑教授、藥學系楊奕馨教授、牙醫學系丁羣展助理教授、護理學系邱啟潤副教授、公共衛生學系趙玉英副教授、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李瑞年助理教授、語言與文化中心李桂蓮助理教授於102年度起共同成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發展教學行為量表並提供寶貴的意見,使本分析結果順利產出,在此謹表謝忱。



enews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