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83 通識教育中心課程架構介紹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83期 


通識教育中心課程架構介紹

通識教育中心 凌儀玲主任


一、課程架構

本中心於101學年度成立通識課程發展規劃小組,參考台大、陽明、成大、中山、中國醫藥大學等數所大學通識課程架構後,針對本校通識教育課程之規劃進行研議,主要目標在通識化較弱、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回歸專業學系的必、選修科目,並將體育課程納入於通識架構中。103學年度新制架構規劃完畢,104學年度正式實施,除簡化原通識學分的修課算法,同時也得以讓學生修課更多元。

新制通識架構除納入體育課程、服務學習課程、大學入門課程,考慮基礎必修課程中「電腦與資訊之運用」,對學生學習成效及需求的效益亦改為0學分。本中心並規劃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做為課堂及課後的延伸學習,如安排各類通識講座、優質多元的藝文活動等等,希望將人文養成涵融在校園的整體氛圍,並培養學生的「文化軟實力」。

整體而言,本校學生必須修習通識課程28學分,包括基礎課程10學分和博雅通識18學分。學分分配如下圖:

二、課程規劃面向

  1. 基礎課程:10學分,目的在提升學生本國語文、英文與資訊能力,以利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接軌及未來就業與國際的競爭力。除了強化中英文閱讀與書寫能力,並加強檢核機制及鼓勵檢定考試以落實成效評估,另亦實施學習輔導,厚實學生基礎核心能力。
  2. 博雅課程:18學分,涵蓋公民與社會、全球在地、思考推理、經典文化、審美鑑賞、環境與科學、跨域融通等七大領域。學生必須修習七個領域,每領域最高認可4學分,每一領域希望能開到12-15門。
  3. 體驗課程:0學分,包括「大學入門」與「服務學習」兩門。「大學入門」乃針對大一新生進行學習引導的必修課程,從學習態度、學系認識、學系與職場的接軌到認識本校歷史、理念承傳進行綜合引導,以作為新生進入大學的學習基礎,並結合書院學習護照,貫徹人文培育與生活教養的目標。「服務學習」課程強調做中學,希望藉由「實踐」幫助學生在成為專業人員前,更能親身體會、同理被照護之對象,更客觀地觀察實習場域,以建立未來成為專業人後自省、反思機制的基底;在實踐中體認服務的真義,提升人際互動、團體合作的技巧,建立真正內化的利他精神與人本內涵。
  4. 體育課程:0學分,為一、二年級校訂必修課程,三年級以上則為可選修課程。為落實體育興趣選項教學,著重於體適能發展及學習各種運動項目的基本概念,讓學生接觸各種運動項目後,培養自我休閒運動的興趣。

三、教學品質管控

  1. 教學評量:每學期末對所有專兼任教師進行教學品質衡量,教學衡量連續兩年落於後25%之授課教師,兼任教師將不續聘,專任教師則手段介入,加強輔導。
  2. 課程外審:除新開課程實施外審以外,每三年一次會將所有課程送兩位外審委員審查,藉此希望統整課程內涵與融貫性,提升部分課程之知識承載度以提升教學滿意度與成效。中英文等課程採用共同教材、共同課綱;不同授課教師,課程名稱相同的博雅通識課程,例如實用生活法律、國際關係、生命倫理等採用共同課綱。
  3. 定期辦理教學研習:每學期分別舉辦通識類、語言類及體育類教師教學研討會,提供教師相互交流成長機會,提升教學滿意度。

四、培養綜合能力,通識教育不容輕忽

通識教育之目的不在訓練專業技術能力,而在培養廣博通達的智慧,透過基礎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教導,使受教者具備良好的表達、推理、反省能力,以及對抽象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是故,本中心在既有的基礎上,重點朝向優質的通識課程教學模組推廣至所有的通識課程;更進一步也能應用於專業課程之中,使專業課程不再只是傳達專業知識,而是在課程當中能包含專業所衍生出的各種社會議題,並且經由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以及校園文化氣息的形塑,厚植公民素養。

本中心也期望學生透過接觸「體驗式學習」,藉由實際行動的過程,強化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與養成其利他精神,實踐知行合一的理念。最終,透過學校與書院的課程,將所學內化於人格、思想中,希望孕育出兼具專業能力、醫學人文與公民素養的現代醫療人才,承擔維護及促進人類健康福祉的使命。



enews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