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89 魚與釣竿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魚與釣竿

香粧品學系 陳冠年教授


常聽到「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這一則比喻,看似釣竿比較重要,直接給魚,是「愛之足以害之」的寫照,教會釣魚,則是一生受用的憑靠。筆者認為,魚與釣竿同樣重要,因為,適時給對方立即可得的具體收穫,大有激勵的效果。回想年輕時學習駕駛,汽車訓練班的教練十分嚴厲,初學者戰戰兢兢,動輒得咎。駕訓場裡的操練技巧和路線訣竅可謂釣竿,動不動破口大罵的教練好比當頭烈日,曬得我汗流浹背,逼得我手足無措,亟欲從羞辱中奮起,早日收拾難堪殘局。所幸,尷尬中,竟有「魚兒」入吾彀中,頓時使我信心大作,破啼為笑。原來,父親的好友借車任我在空曠處自由行駛,熟悉轉彎排檔加速等基本功,揣摩細膩的停車心法,不過周末的一回操練,隔日重返駕訓場,已非吳下阿蒙,高標通過關關測試,教練當時瞠目結舌的模樣,如今歷歷在目。


除此之外,「釣竿理論」中,至為關鍵者,乃是時間:太早給釣竿,他的握力尚且不足,恐怕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給釣竿卻沒耐心教他使用,錯失黃金學習機會,熱忱消退;當釣竿老舊,卻不知更換,枉然勞力,墨守成規。有時,一同給魚和釣竿,使對方深刻領悟兩者因果關係,事半功倍;而若想釣到更大尾的魚,就要堅持等候,捨我其誰。


秘魯的王牌廚師阿庫里歐(Gastón Acurio),曾與幾位同道發表轟動一時的「給明日主廚的公開信」(“Open Letter to the Chef of Tomorrow”)。信中強調,廚師們應以協助保存生態多樣和永續產能為己任,藉由教導人們正確烹調觀念,改正似是而非的作法,進而孕育文化涵養,守護生存命脈。換言之,與其直接餵養消費者餐食而使其處於茫然無知,毋寧教育他們從根本認識自己與環境的關聯價值,從飲食生活中,為自己和後代盡一份心力,這何嘗不是履踐釣竿比喻的宏旨。


作家楊照曾經有感而發:教養自己的小孩是百死千難的修煉,一語道出為人父母與子女欲捨難分的憂悶。作父母最大的難處,在於何時管教和如何管教。每個孩子都有其個體差異性,難以類推,況且多數父母都非教育專家,往往見樹不見林,操之過急,於是經常喟嘆:為何現在的孩子不如我們當年?俗語說,勤奮的爸媽帶出懶惰的小孩,套句現在的話,他們養出一群「爹寶」和「媽寶」,為人父母者可謂咎由自取。教育誠然是複雜細膩的風險任務,固不能公式化量產,反倒需要拿捏和琢磨。譬如,在許多場合常見到一番景象:孩子必定坐(行)在雙親中間,如此深感自己是父母的至愛,無形中,可能養尊處優,缺乏自主意識,無怪乎長大成人後,時時求助,處處依賴。


英國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有一句傳誦名言:「世界上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一個人沒有得到他想要的,另一種是他得到了。」(“In this world there are only two tragedies. 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悲劇的影響可能有正面意涵,有人發憤圖強,擺脫命運枷鎖,有人放慢腳步,重新定位自我。如何跳脫既定格局,尋找新的出口,與此君是否能認知前景和勇敢突破有關。若在其人格習性養成階段,經歷挫折磨難,遍嚐冷暖滋味,體悟箇中竅門,雖遇百轉千迴,必將終底於成。


釣竿底下,乾坤日月大,父母師長啊,別剝奪孩子們見識驚奇的機緣;一旦釣竿在握,孩子們,魚兒不會自己上鉤。還有一點,能讓你們垂釣的時間,有限。



enews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