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05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走入偏郷的探險家-黃純德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05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走入偏郷的探險家-黃純德

  • 本校牙醫系第十屆畢業
  • 現任:本校口腔衛生學系教授、附院特殊需求者牙科主治醫師
  • 曾任:本校口衛系系主任、本校附院牙科部主任、台灣身心障礙口腔醫學會創立者暨理事長


  三月春暮,步入新落成的國研大樓,我們帶著忐忑的心進入辦公室。坐定之後,這位大學長十分和藹地講了一篇用回憶織成的人生故事。
  當年,高中畢業的黃純德教授,從萬華南下至高醫就學。年少輕狂的他,捨棄當時分數較高且離家近的北醫藥學系,轉讀高醫牙醫系,跌破眾人眼鏡。黃教授回憶道:「牙醫好歹是個專門的技術。當時讀藥學的大多跑去藥廠做行銷,我可不是那塊料,來高雄只是想離開家裡見些世面!」
  想起剛進高醫的日子,他的第一印象其實是:荒野、兵營、農村。荒野般的路途、兵營般的平房校舍、校舍旁的農地,彷彿「荒野大鏢客」般的場景。三棟校舍加上一間圖書館,連當時的九中(今三民國中)都比較大間!同窗好友一看到這幅景象,大多選擇重考。而黃教授之所以留下,是因為:「你知道劍橋、牛津的校風嗎?沒有華麗的校舍,卻臥虎藏龍!或許我將這兩間學校的印象重疊了。現在看起來,這個決定毫無錯誤呢!」。
  學生時代的黃教授參加登山社,征服無數山岳,養成爬山習慣。閱覽無數名山的他,印象最深的是學生時期從山地門經過霧台好茶、到小鬼湖的那段路程。以前的裝備比較笨重,要爬上小鬼湖,花個三、四天很正常。不像近十年來,裝備輕盈便利,搭車只需一個多小時就可到登山口,輕鬆多了。有次爬山回來,想把隨身的毯子拿去陽臺曬,結果打開竟然發現一條蛇!即使如此,爬山仍然是他的最愛。爬山不只鍛鍊他的身體,或許也讓他與許多山地朋友結緣,重新認識臺灣城鄉的差距,進而踏入偏鄉服務的行列。
  當時高醫的校風提倡本土關懷及人本素養,開啟黃教授踏入偏鄉服務的契機。當時的學校餐廳,老師和學生同聚一桌吃飯聊天、討論課業的景象司空見慣,交流非常頻繁。在身教與言教的潛移默化下,學生們充滿對本土的認同及對弱勢的關愛。畢竟,隨杜聰明院長南下的老教授,無非就是想培養南部人才,回饋鄉里,使病患不必拖著重症北上看診。這些老教授的經驗分享,不僅豐富黃教授的眼界,更託付他們未完成的夢。
  在高醫的歲月,讓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蛻變成仁醫。直到現在,黃教授仍舊深深景仰兩位前輩:一位是當時麻醉科曾清楷主任教授,另一位是陳章義主任教授,二位後均曾任醫院院長。黃教授在麻醉科當住院醫師時,曾主任告訴他:「最好的麻醉科醫師,不是救活危急狀況下的病人,而是能夠在手術前就充分了解病人,避免最糟情況的發生。猶如好的船長,會看見潛在的暗礁而遠遠避過,不是遇到暗礁,才緊急地左閃右閃。唯有事先掌握病人的生理、病理狀況,預先籌畫治療策略,才不會因疏忽而將病人推向鬼門關」。至於陳教授則是給了黃教授一次震撼教育。某次有位intern報告不慎失言,說出「有趣的病例」。語音方落,陳教授就痛斥:「你覺得有趣,難道病人也覺得有趣嗎?」這個事件讓黃教授永生難忘。視病如親、富同理心的思考方式,正是我們要銘記於心的最大原則。
  最後,黃醫師讚揚高醫的學生「肯做、負責、樸實」,但不忘提醒要懂得表達自己,展現自我價值。並奉勸我們不要成為只會治「病」的醫生,而是要成為一位治「人」的良醫。儀器或許可以檢驗症狀,卻無法彌補病人想被關懷的心;不要只關注在治療的部位,而要有照護全身的觀念。此外,也要培養良好的國際觀,多與友校交流,並將高醫的「人本」思想傳播出去!

(本校牙醫系陳致均 撰稿)



enews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