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16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從醫學、管理到教育的任運揮灑-賴春生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6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從醫學、管理到教育的任運揮灑-賴春生

  • 本校醫學系第十八屆畢業
  • 現任:本校醫學系外科學教授
  • 曾任:本校副校長、本校醫學院院長、小港醫院院長,曾獲臺灣醫療典範獎


  高醫傑出校友賴春生院長生長於苗栗鄉下,受到務農父母的期待,加上從小強烈的學習動機,考進高醫。當時來到高醫看到的盡是農田、大王椰,註冊當天在年邁父親的陪伴下,頂著大太陽步行尋找租屋,往事歷歷在心。民國六0年代,臺灣經濟剛要起飛,對賴院長來說生活重心就是念書,大學就是按照課表坐在教室上課,寒暑假打工兼家教,分擔兄長們的經濟壓力。

  以往整形外科並非成熟且熱門的科別,但賴院長一直秉持不變的學習態度。從廣博進而精深,日積月累,發表學術論文、國際醫學會議專題演講、為知名教科書籍撰寫相關文章,逐漸在整形專業中之顯微重建、燒傷治療、糖尿病足、眼瞼下垂等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突破性的眼瞼下垂治療方面更在2012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SNQ)的肯定。

  除了專業領域有成,賴院長以其創意為高醫做出很多貢獻。如1993年擔任保健科主任,當時保健科雖是獨立的科別,卻無法獨立運作體檢業務,病人要檢查須到各個科別排隊候診,造成病患不滿。於是強烈建議林永哲院長將保健科改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科別,並規劃建立中和醫院自強大樓(保健大樓),在第二年後立即看到巨大成效。而在1998年擔任小港醫院創院院長時,為解決醫學影像保存的諸多問題,結合影像科推動全國第一個無底片醫院PAC system,成功後再移植回高醫,成為現在大家所見的常態模式。

  賴院長是如何從醫療跨足到管理的呢?他認為醫師的養成訓練類似領導者的訓練,需要收集資訊、判斷、決策、執行、評估,要有創意就要提升對人、事、物的敏感度;而1998年至2000年更在中山大學EMBA學習管理實務的理論,得以進一步揮灑才能,諸如興革醫療社區化、門診準時率、門診藝廊化、查房時刻表、創意成效分享、物流供應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等。

  2003年賴院長擔任醫學系系主任,研究國外著名醫學院的課程後,認為有必要與世界接軌,著手推動醫學系的BLOCK制度。規劃通識教育、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行政資源四組,分頭並進,每兩週跨組會議,每月上呈校長主持進度,全力投注兩年後才上路,邊做邊改,前後歷時數年。過程中創造歷史性的第一次,讓基礎老師和臨床老師雙邊對話,互相參考上課講義內容,透過人和人之間見面溝通而取得進步。更藉由廣泛宣揚「期望學生對於基礎臨床知識能有更清楚的連結和應用、期望透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加入讓學生有更多自我學習互動表達的機會」之願景,平息改革中無數的反對聲浪。而這一願景的信念,賴院長歸功於其在高師大所習得的成人教育──希望給大學生成熟的自主學習和機會,而非無限制的填鴨灌輸。

  上述的種種更新,除了國內其他學校前來參訪,北京大學也曾三次邀請賴院長講授醫學教育。由於對醫學教育的特殊貢獻,在2012年榮獲「臺灣醫療典範獎」。賴院長同時叮囑,改革十年後,若大家失去動機和敏感度而出現惰性,很可能會忘記初衷而出現問題。

  賴院長期許學弟妹應對高醫腳踏實地的人文特色具有信心,並勇於精進,培育國際移動力,亦即外語能力、專業能力、溝通能力、文化涵養、資訊力等,才能走出高醫,服務世界。他強調:學校只是基礎教育,臨床實務才能學到技術經驗和人生哲理,因此要終身學習,不但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轉化為救人的能力,更要創造知識,分享眾人。千萬不可認為創造知識是醫學中心的事,須知韓國很多學術論文都是開業醫師發表的。唯有人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社會才能進步。賴院長的訓勉,值得我們深思力行。

(本校醫學系陳思涵 撰稿)

enews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