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17 從磨課師到跨領域—教師十八般武藝養成需要胡蘿蔔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7期  護理學院專題

從磨課師到跨領域—教師十八般武藝養成需要胡蘿蔔

護理學系 柯薰貴講師

  世局風起雲湧帶動全世界的改變,在這個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都在變的現代社會,連帶教育現場也都跟著起了變化。我們這一群現代教師所接觸的老師是古早的老學究,憑著一張嘴一枝筆一套書走天下,講台上黑板前滔滔不絕是我們對老師的印象,失神地看著窗外、看著桌下的小說、寫紙條傳紙條是同學間共同的描畫,鳳凰花下一陣陣暖風吹得人昏昏欲睡,心已經翱翔想著自己未來會是怎樣…等到自己變成了老師,拿起了粉筆,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以前老師是教學的中心,現在學生是學習的核心;以前老師在講台上對著大班學生上課,現在老師在桌椅間帶領學生的小組討論;以前老師課上不好,學生只能想辦法自己補,現在有教師評鑑制度,學期末還要提心吊膽的賭。不能說師尊不再,只有正向思考自己的存在,教師到底還能把學生帶領到何處,還能把教師專業發揮到什麼高度?

  高醫的第一波教學改變發生在2002年,從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開始顛覆教與學、師與生的傳統教學概念,這股學習改變的風潮開始輪番接力,接續的是2004年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的發展與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的訓練,而後2005年開始使用數位學習平台(e-learning)鼓勵師生在數位平台上的互動,一直到近幾年風起雲湧的各式創新教學法:團隊導向學習(Team Based Learning, TBL)、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擬真教育(Simulation education )以及或合併跨領域團隊學習(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對於我們這輩的老師來說,這些教學法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從來沒有碰過,卻必須在這股綿延不斷的教學浪潮中想辦法讓自己站在浪頭上,而不至於死在沙灘上。因此,不斷鞭策自己參與各式創新教學法的國內或國際研討會,以吸取新技能,並且嘗試在自己的課程中融入不同的教學法,希望能以創新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領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學習,也能讓自己的努力在教學成果中展現。

  但學習的改變談何容易,不僅環境要變、老師要變,學生也要跟著變。這股教學改變的風潮因為升學主義的沉痾,即使吹進高中以下的校園也成效有限。然而大學的課堂學習只佔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其他交朋友、談戀愛、玩社團的學習比重絕對不少於課室學習,因此如何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學習動機與熱情便成為創新教學法的成功要件。教師因而處於環境領著跑,自己跟著跑,同時也要激勵學生隨著自己跑的三重壓力,重要的是,如果學生沒有隨著跑,最後連教師自己也會跑不到終點,達不到創新教學的學習成效。若說創新教學的阻礙太大,不一定能激勵學生達到教學成效,即使蝸居安逸於傳統教學也不會因而遭到淘汰,那麼如何鼓勵教師們進行教學創新?

  教學仍是大學教育的靈魂與核心價值,如果只是要教師達到一定的教學時數所需要的只是鞭子(教師評鑑制度);但若要教師願意發揮熱情領著學生跑在教學創新的尖端,胡蘿蔔卻是必須的。目前的鞭子倒很明確,胡蘿蔔則仍有討論空間。有其他大學端出製作磨課師課程可免教師評鑑的獎勵,哇~~好大一根讓人流口水的胡蘿蔔啊…。

  熱情的激發,不是只有學生,老師也是必須的啊……!


enews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