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17 讓孩子適性發展 才不致斷送天才前途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7期 分享園地
讓孩子適性發展 才不致斷送天才前途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伊朗天才女數學家米爾札哈尼上個月因乳癌病逝,得年四十歲,她是首位贏得素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玆獎」(Fields Medal) 的首位女性,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她是史丹佛大學數學系教授,史丹佛大學校長為其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數學界痛失天才。
費爾玆獎的全名是國際數學傑出成就獎,每4年頒獎一次,每次頒獎給2至4名有卓越貢獻且年齡未滿四十歲的傑出數學家「費爾玆獎」,獲獎難度不亞於每年頒發的諾貝爾獎。
米爾札哈尼是37歲時獲獎,此獎自1936年設立至今共有56人獲獎,華人獲獎的共有2位,一位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他每年暑假都回台交流,舉辦「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競賽,鼓勵對數學有興趣的高中學子,他於1983年34歲時獲獎,另一位是華裔澳洲籍學者陶哲軒,他是加州洛杉磯大學數學系教授,他於2006年31歲時獲獎。
米爾扎哈尼生前曾接受訪問,她說她小時候的夢想原本想成為一位作家,直至她唸高中時,因為喜歡解決數學問題,才另她一頭栽進數學的世界,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志向,她說她的父母不強求子女取得成功和成就,為她提供追求學問的良好環境。
宋神宗時擔任宰相積極推行新法「熙寧變法」的王安石,曾寫過一篇《傷仲永》的文章,文中敘述神童方仲永,長到五歲,未嘗見過紙墨筆碩等文具,有一天突然哭著要這些文具,他的父親甚感驚訝,就向鄰居借來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句並題篇名,真的是不學而能,一時傳遍鄉里。
同鄉里的人對此都感到驚奇,逐漸地開始有人以賓客之禮對待其父親,也有人以錢財禮物請他寫詩(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他的父親認為這樣的情形有利可圖,便天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鄉親,沒讓他學習(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方仲永因其父短視近利不使學的做法,結果長大以後,才華完全消失與一般人無異(泯然眾人矣)。
方仲永的聰明才智是上天賦予的,他的天賦才華,比一般有才能的人好很多,最後還是成為平常人,那是因為後天受到的培養與教育不夠所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亦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供全球各地中學生的比賽,米爾札哈尼髙中時參加二次競賽都獲得金牌,台灣自1992年起參加該項競賽,參賽至今統計獲37面金牌。今年共獲1面金牌,4面銀牌,1面銅牌,國際排名第9名,這些具特殊數學天分的學生的培養與後續教育,確實很重要,否則再多的神童方仲永再世,最後也是與一般人無異。
台灣的資優班是許多父母贏在起跑點的第一站,許多父母均以自己的小孩能讀資優班為榮,但是這些資優班的學生,也往往因為父母介入,重視升學,會讓學生盡量參加各式各樣所謂的科學競賽(因為推甄入學可以加分),為了參加競賽,學校老師就會讓學生提前唸高年級的教科書,多做難題或考古題,提升解題速度,強調考試導向的機械學習,這樣揠苗助長的結果,也真的造成了許多「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學生,這就是台灣式的資優教育,反而妨礙了真正「天才」型資優生的發展。
柳宗元有一篇《種樹郭橐駝傳》的文章,文中主角「郭橐駝」是種樹專家,他栽種的樹或移植的樹,都長的高大茂盛,有人想仿效,也都比不上他(窺伺傚慕,莫能如也),有人請教他種樹的方法,他說:我沒有什麼秘訣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長得茂盛,我只不過是順著樹木的本性,讓他的本性盡量發展罷了(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栽種時就像照顧子女一樣,種好後就擺在一邊,不去理它,擔心它,那麼它的天性就可以保全,本性也就獲得發展了(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米爾札哈尼說她的父母不強求子女取得成功和成就,其實就是順應女兒的天性,不刻意呵護與強求,因此為她提供追求學問的自然良好的環境,使她得以在數學研究的領域發展有成。
郭橐駝又說:如果愛護得太殷切,擔心得太過分,早晨去看看,晚上又去摸摸,走開了又回頭去望望,甚至抓破樹皮看看它的死活榮枯,搖動樹根看看泥土的鬆緊,這樣一來,樹木的本性就被耗損破壞無遺了(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至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這就是所謂的愛之適足以害之的道理。
每個人都有上天賦予的天賦,在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要協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天分,適性發展學生的天分,這樣的學習才會「不亦樂乎!」否則,強迫學習,「不亦苦哉!」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的寓意,值得做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