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2 生命的原鄉——《童年往事》導讀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2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生命的原鄉——《童年往事》導讀

導演:侯孝賢 主要演員:游安順、梅芳、辛樹芬、蕭艾……等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玲珠


Image:人文館.jpg

《童年往事》曾獲第三十一屆亞太影展評審委員特別獎、一九八七年鹿特丹影展非歐美洲最佳影片。全片以導演侯孝賢個人的成長(劇中的阿孝)為敘事主軸:記敘了小學玩紙牌、打陀螺的無憂歲月;陪阿婆尋找回大陸老家的路,在途中吃挫冰、路旁摘芭樂的祖孫情;父親病逝時,母親、兄姐的哀慟、對比稚子的懵懂茫然;青春期的叛逆,混幫派、打群架、甚至險遭退學,也夾雜著初戀的青澀與甜蜜;目睹母親喉癌的痛苦,直至母親過世的懺悔哭泣;大姐整理母親遺物時,發現父親的自傳,解開了他不願親近兒女(因患肺病,怕傳染子女)、家具多藤製品的秘密;祖母死於榻榻米時,手上爬著螞蟻、身體部分潰爛,遭收屍人員的白眼;……,一幕幕、一點一滴的童年往事都真實存在過,隨著時光的流逝,往事中的人與物只能在記憶中停格,烙印出泛黃的畫面,也使全片流洩著淡淡的哀愁與感傷。

全劇自傳的色彩濃厚,但因為個體存在的具體時空背景,也導引出台灣曾經走過的真實歲月,特別是物質艱困的年代;如因家境困窘必須放棄唸大學的夢想而選擇師範學校(阿孝的姐姐與哥哥)、全家人啃著甘蔗聽收音機、用煤球燒水做飯、三輪車代步……等畫面,都是台灣經濟起飛前的真實往事。劇中不同方言的自然運用,更體會台灣民間原就活絡相容的生命力;阿孝在家裡慣用的語言是客家話,到學校使用國語,和哥兒們互動用的是閩南語;阿婆在找回老家的路途中,用客家話問路,被問的阿媽用閩南語回以「伊講啥?」雖然最後仍無法完成溝通,但相視而笑的面容卻成為另類溝通,是祝福吧;對人的關懷需要情感,情感的表達未必需要語言,民間不原就存在著濃厚的人情味?對比現今物質富裕的台灣,精神卻可能逐漸空虛,侯孝賢透過長鏡頭,緩慢地推向四十年前的台灣,帶領觀眾重拾台灣人曾共有的童年往事。

本片節奏舒緩,幫助生活忙碌的現代人放慢腳步,更容易沉澱生命,進入自己的童年往事。劇中的阿婆活在現實與非現實間,尋覓回老家的路變成她晚年的生活重心;與其說她在尋找回家的路,不如說是童年往事時時呼喚著她:「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離別後/故鄉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席慕容〈鄉愁〉),這是閱讀本片時,腦海中浮現的句子。每個人都有故鄉,故鄉令人難忘,不僅因為具體的地點空間,更為圖繪故鄉色彩的人情事物,構築成生命最難忘的點點滴滴,也是鄉愁的內涵。長大後,也許無法再踏上故鄉的土壤,故鄉的景物也許不在、也許改變,歲月可以使滄海變成桑田,可以使物質的有變成無;但無需痛心幻滅,因為在心靈的記憶中,它已經永恆,不曾也不會消失。曾經具體、曾是實景的故鄉,在時時的追憶中抽象化、擴大化、也美化,轉為生命的原鄉,無論流浪漂泊到何方,都是午夜夢迴美麗的依歸,更是安頓生命的根。

e館小考: 活絡一下思維與想像吧!

內涵豐富的電影、文學幫助人返觀個體生命,藉著他人的故事回看自己。看完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引領出你個人什麼內容的童年往事?品味一下生命原鄉的滋味。

編按:歡迎進入高醫文學網 http://kml.kmu.edu.tw留言、討論


enews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