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30 節哀順變,為國珍重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0期 分享園地
節哀順變,為國珍重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蔡英文總統母親張金鳳女士於三月三日下午於家中安祥辭世,享壽93歲。總統府發布新聞稿表示,蔡老夫人子女考量她一生簡實低調,家屬決定秉持老人家心意,身後事宜一切從簡,不設靈堂供公開追思弔唁,不舉行公祭,並婉辭花籃奠儀,朝野各黨派政治人物均希望蔡總統能節哀順變,為國珍重。
根據內政部2016年的統計,我國全體國民的平均壽命為80.2歲(男性為76.8歲,女性為83.4歲),蔡總統母親享壽93歲,與我國女性之平均壽命相比足足多了10歲,算是相當高壽,可謂福壽雙全。杜甫的詩句「人生七十古來稀」,是指七十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這個說法雖然不適用於現在,但我們要知道,平均壽命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醫藥衛生進步逐漸增加的,台灣地區在1950年時女性的平均壽命僅有55.69歲,1970年增為71.56歲,1990年為76.75歲,2010年為82.55歲;唐朝的平均壽命可能四十歲都不到,因此在古代要享有高壽可真不容易,這也難怪杜甫要寫出「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我國古代常把鶴作為長壽的象徵,因此輓聯裡常把尊長或高壽的人辭世婉稱為「駕鶴西歸」,這是祝福往生的老者,修煉圓滿,無千掛的往西方極樂世界歸去的意思。
談到「鶴」或「駕鶴」就得提到唐朝詩人崔顥所作的〈黃鶴樓〉一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幕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詩四、五年級生應該可以朗朗上口。這首詩極為歴來所推崇,因此被收集在《唐詩三百首》七言律詩第一首,據傳李白大詩人登上黃鶴樓後原想題詩一首,但看到崔顥的〈黃鶴樓〉一詩後,為之讚嘆,直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
筆者是公共衛生領域學者,因此對死亡年齡較為敏感,我常在課堂上跟學生開玩笑的說,如果有一天老師往生,學系網頁上的訃聞通告,你們首先要看的是訃聞顏色,顏色與往生者的年齡有關,六十歲以下者通常用白色,六十歲以上者用粉紅色,九十歲以上者用紅色;其次看「享年」幾歲還是「享壽」幾歲,不滿六十者用享年幾歲,六十以上用享壽幾歲,如果高於九十歲以上就稱享耆壽幾歲,老師期望至少活個平均餘命的歲數,但是生死有命,能活幾歲不是我可以決定的,有生必有死(生者,理之必終者也),到了該死的時候就不能不死(終者不得不終),就像到了該生的時候不能不生(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這個是因果的力量,你們對於老師的往生,不必為我悲哀與感嘆,只要祝福老師一路好走就好了。
儒家思想一向重視慎終追遠,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的意思就是以敬慎之心辦理父母的喪事(喪葬之事),「追遠」就是以不忘本之心祭拜列祖列宗(祭祀之事);《孟子離婁》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者可當大事」,意思是說做兒女的奉養父母,是盡孝道,此乃人倫之常,還不夠算是大事,惟有給父母送終,才可算是大事,因此養生是孝親之始,送死為孝親之終,有始有終才是難能可貴,因此孟子特別強調送終之重要。
《論語 為政》記載孟懿子問孝的故事。孟懿子問孔子孝是什麼?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無違」,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向我問孝,我回答說「無違」,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說:父母在的時候,要對他們有生活上的照應與愛護,死的時候,要依照禮節祭祀他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儒家重視喪禮(葬之以禮)。
這個禮字是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要之,其實是希望為人子女者對父母之喪事,盡到哀戚之情,後世盛行厚葬其實與儒家「慎終」的原意相去甚遠。蔡總統的家人決定尊重蔡老夫人的心意,身後事宜,一切從簡,其實也是「無違母願」,也是孝的表現。曾文正公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而已。蔡總統能這樣做,民風或可趨於淳厚。
老死壽終,自然之規律,還望蔡總統抑制哀傷,順應變故,節哀順變,以禮制情,勿憂思過度,請為國珍重。
- 編按:轉載自蘋果日報,原文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306/13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