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40 新型態自主學習的新選擇-微學分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40期  通識教育中心專題

新型態自主學習的新選擇-微學分

通識教育中心綜合組 馬睿平組長

  由於人類世界已邁入資訊技術日益純熟的社會,資訊社會的現象在於大量資訊充斥,促使各種產業發展腳步競相加快趨向創新,創新意味著突破現狀,因此世界各國多朝向多元化區域整合,許多產業也不斷以「科際整合」的原則融入異質知識、人才的運用,溯及培育產業、國家發展所需人才的高等教育,也有越來越多歐美西進國家配合此一趨勢,由單科教學走向跨領域多元學習。
  另一個資訊社會新世代學習的現象,是越來越多年輕學子缺乏耐性在傳統單向式的模式中學習,事實上,現今多樣而純熟的資訊技術,早已改變了“教學必須在教室中進行”的型態,學生可以學習的管道和方式越來越多,為了更進一步刺激學生跨域學習、增進學習成效,國內許多大專院校也仿效歐美先進國家,逐步規劃了一系列短時間但內容精練的「微學分」課程,所謂「微學分」,是指課程設置的學分數小於 1 學分,提供學生短時間聚焦在「主題式」的學習,結合多門主題式課程時數,以「拼湊式」的修課組合方式,讓學生可以目標導向的原則,針對個人需要,自行選擇感興趣或想學會特定技能的議題與課程,組成一學分的課程,運用自主能力來決定個人的學習內容。
  本校已於民國106年七月通過設置〈推動微學分課程要點〉,主要是期盼透過設置微學分課程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與學用合一的精神,但至今尚未見有更詳盡的配套法規與執行細則,不知是否也因此影響了教師開設相關課程的意向。在此一推動要點中,提及微學分的課程進行方式,可以採用:演講(活動)、實驗(實習、參訪、移地教學)、數位學習(遠距、網路教學)、實作研習營、工作坊或其他相關活動。簡單來說,即在突破傳統“教—學”單向模式的刻板模式,而以多樣態學習活動豐富學習方式。典型學期課採用的十八堂/週給予一學分的形式,也呼應微學分型態改為每2小時給予0.1學分,以期與它科合組、積累為1學分,並明令系所、學位學程若將微學分採計為畢業學分,認證是以整數計算,修讀未滿1學分則將被無條件捨去,而學生於大學四年內最高可累積上限為4學分,至於成績標準則以「通過與否」來評定。
  綜觀目前已有實施微學分的學校,例如:最早籌設的台大、逢甲等校,涉及到異質課程的融合,多以大量兼任老師結合業師形式整體規畫,完成相關配套課程開設,多方協調的部分不僅在於開課教師的個人意願,更多牽涉教務法規、學則辦法的搭配,它校成熟的規畫經驗,值得尚在起步階段本校深思、借鏡。
  通識教育中心107學年度第2學期微學分簡介如下:

一、 「材料科技新知」課程
  使學生可由參加科普講座、協同實驗操作、擔任教學助理、參與專題研究等各項實作。厚實學生自我學習份量為重點,力求專精而深研的課程規劃,以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深度思考,培養學生較高層次的學習與認知能力。讓學生有機會把上課內容作立即的應用,或是讓學生有機會當同儕的小老師,培訓為實驗課程之教學助理,透過學習者在實驗課程的實踐或教授,透過個體思維,將內容轉化為讓其他人能懂的表達方式,在這同時,也提昇了學生潛在智能的發展。
二、 「藝文活動賞析」課程
  (1) 側重藝文活動與相關產業、文化的欣賞與分析,同時探討藝文活動與社會文化發展脈絡、形式、意義及彼此的關係。
  (2) 藉由邀請當代藝文創作者個人、團體現身說法,使修課學生能由實際的藝文展演活動中真實體驗藝文活動的魅力。
  (3) 藉由賞析藝文活動中理解當代藝文創作者與產業各面向的美學觀。
  (4) 提升學生對於當代藝文活動的參與興趣及賞析能力。
  (5) 培育專業以外的多元專長。


enews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