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42 學校財務來源與永續經營之財務策略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42期  會計室專題

學校財務來源與永續經營之財務策略

會計室主任 許芳益

  依目前校務公開資訊中之資料,近三年來本校整體財務規模總收入平均約為30億元,收入來源結構主要為附屬機構收益(42%)、學雜費收入(26%)、產學合作收入(17%)及補助收入(8%)等。此收入來源結構可能在醫學類別之大學較為常見,在一般大學之情況,附屬機構之收益不會有很高之占比,大部分是學雜費收入之占比較高,再者可能為政府補助或合作之收入等,附屬機構收益占比高或許是醫學大學類別學校之特性。

  從本校收入結構比來看,最大的占比是附屬機構收益,附屬機構收益就是本校附屬醫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及受委託經營醫院(小港醫院及大同醫院)盈餘之合計數,依教育部規定,附屬機構之年度盈餘將於同年度認列為學校之收入項目(附屬機構作業收益),但這僅是會計項目之處理(會計認列之作業收益),並非附屬機構實際撥充學校之資金;而附屬機構實際撥充學校之資金,係依據私校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其盈餘應用於改善師資、充實設備及撥充學校基金(資金撥付之盈餘解繳),上述「會計認列之作業收益」與「資金撥付之盈餘解繳」是兩個不同之概念,對非會計人員而言兩者常常容易混淆,簡言之,前者為會計處理;後者為資金撥付。近三年來本校認列附屬機構作業收益分別為104學年度11.78億、105學年度11.80億、106學年度13.13億,平均每年為12.24億;近三年來附屬機構資金撥付本校盈餘解繳分別為104學年度10.46億、105學年度8.33億、106學年度11.84億,平均每年為10.21億。另外還包括由附屬機構資金撥付本校再轉投資新設附屬機構或受委託經營事業(高醫岡山醫院及小港醫院OT+BOT)分別為105學年度0.68億、106學年度9億。從上述資訊顯示,醫院之盈餘每年均有撥付學校資金用於改善師資、充實設備及撥充學校基金,可謂醫院之盈餘實乃本校教學與研究資金來源之重要後盾。

  其次,本校另一個相當重要的收入來源,也就是本校營運之主體-學生所繳交之學雜費,近三年來平均每學年度學雜費收入7.74億,因教育部之政策及少子化之影響,學校要調整學雜費以增加財務來源似乎已難上加難,僅能以創新招生方式或多元招生管道提高註冊率以維持現有之學雜費收入。然而,以目前學雜費收入約7.74億,相關人事費約11.23億,人事費占學雜費之比例約145%,此高比例之意義代表著光是學生繳交的學雜費收入已不足以支應相關人事費,況且人事費約為學雜費收入將近1.5倍,學校之營運在財務方面是相當艱辛的,也需要大家努力共創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另外,產學合作收入主要來源為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及業界之產學合作收入,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之經費每年約有4.9億(3年平均),藉由研究計畫經費以提升本校之研究能量。至於補助收入主要來自教育部之計畫獎補助經費,包括校務發展計畫獎補助款、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款等,補助收入每年約為2.32億元(3年平均),因政府財政拮据教育部獎補助款有逐年減少趨勢,因此,本校每年將持續積極爭取教育部之補助。

  綜觀上述分析本校財務來源之結構,因本校屬醫學大學之特性,最大之來源為附屬機構收益(盈餘),附屬機構為依據私校法第50條規定,學校為增進教學效果,並充實學校財源,於訂定章則報經學校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後,得設立與教學、實習、實驗、研究、推廣相關之附屬機構,其盈餘之挹注實為本校重要之來源,約占本校總收入之四成以上,學校與醫院間密不可分之關係就不言而喻了。然而,本校之收入來源若扣除醫院之盈餘那一部分,純粹就學校部分而言,學雜費收入、產學合作收入及補助收入等項目之來源,實不足以支撐本校相關之支出,近三年來每學年度預算收支短絀約7~9億,此短絀大部分是由醫院資金撥付之盈餘解繳來補其資金缺口。雖然有醫院盈餘支撐本校營運之資金缺口,但在少子化及競爭激烈之外在環境下,仍不能忘記要有居安思危之對策。如前所述,就單純學校部分每年預算收支有7~9億之短絀,在這嚴重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每年之支出仍逐年遞增,而收入卻逐年遞減,收入與支出呈現之趨勢方向,對學校之財務發展相當不利(亦即短絀將越來越大),因此,以未雨綢繆的想法,建議未來學校營運之財務策略,短期策略應先縮小短絀之缺口,共謀開源節流之道,努力朝向財務收支平衡為目標;長期策略則為適當調整財務來源結構,開闢新的財務來源,期使本校之財務發展更健全、更穩固。


enews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