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57【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醫師是職業,更是志業—陳適安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7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醫師是職業,更是志業—陳適安

  • 本校醫學系第二十四屆畢業
  • 現任:陽明醫學大學內科學科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 曾任: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亞太心律醫學會第二任理事長,曾獲國際心臟醫學Simon Dack傑出學術獎、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論文研究獎、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學者研究獎

  因為考試成績剛好落在高醫,來自嘉義的陳適安醫師,1977年順理成章的進入高醫就讀。在高醫,他遇到許多未知而有趣的事情。

  提到「大學」這個關鍵詞,馬上浮在陳醫師心頭的回憶,是他與同學一起創立「管弦樂社」的往事。陳醫師以前就學過小提琴,來到高醫之後,遇到一些同好,於是一起組了高醫的管弦樂社。他說,那真是一段很快樂的回憶,草創的時候雖然艱辛,可是看到社團終於成立,並且有一個他們可以一起團練的空間,真的覺得很幸福。陳醫師後來也接任過該社社長,所以他深知要維持一個社團的運作是多麼的不易;當然,社團若要存在下去,更重要的是傳承,雖然當年的管弦樂社現在已經分成管樂社和弦樂社了,不過相信團員們愛護社團的心意是一樣的。

  成為大學生之後的陳醫師,除了社團活動以外,大部分時間就是讀書。不過,有一天一位學長告訴他:「要先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如何走,然後提早準備。」讓他開始對於未來有點意識以及想法了。平時就很認真治學的他,漸漸地發現自己對生理學的興趣,也開始對這方面有更多的接觸與研究。

  以前那個時代,大學生過寒、暑假的方式大都是參與各種救國團舉辦的活動,但陳醫師是少數幾個利用寒、暑假在學校實驗室的專題生。大四的暑假,陳醫師正式開啟了他的學術研究生涯,跟著當時的指導老師柯成國教授研究阻塞性黃疸。大五、大六時接觸到臨床學科訓練後,陳醫師對循環學展現高度興趣,並潛心研究。在許勝雄教授的指導下,他選定僧帽瓣脫垂病患的臨床特質作為研究主題,畢業那年,獲《中華心臟醫學會雜誌》刊登了人生的第一篇論文。

  退伍後的陳醫師,立即就到台北榮總就職,並且跟隨剛從美國接受完整的心電生理學訓練回來的張茂松教授學習,接著又投入動物心律不整的研究。1987年,台北榮總完成亞洲第一例RF電燒術;隔年,陳醫師正式加入電氣生理研究室,此後就堅持鑽研於電氣生理領域。1997、1998年,法國波爾多大學Haissaguerre教授與陳醫師相繼發現肺靜脈與左心房交界區是心房顫動的源頭,並完成心房顫動電燒術。在此之前,患有該病的患者只能以藥物或透過開心手術治療,卻都無法達到有效的根除效果。隔年,台北榮總再發現「非肺靜脈起源性的心房顫動」,開全球首創,引領全球心房顫動治療進入另一個新境界。

  陳醫師說,會有這樣的進展,關鍵是因為平時有很紮實的理論基礎,再以臨床的經驗互相配合,而不是只依靠臨床的累積;這樣的分析,同時也在提醒醫學生應該好好重視基礎醫學。

  訪問的尾聲,陳醫師叮嚀現在仍在求學的高醫學弟妹,千萬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尤其要記得醫生這個工作,主要是一個服務他人的志業,不要只是為了名利而做;一個人從小到大,取之於社會的地方不少,所以應該在有能力時,回饋這個成就我們的社會。陳醫師還強調,身為醫生,應該學習具備同理心,時時站在病人的立場去思考,如此一來,病人、醫師都受益,醫病關係也會變得更加良好。

(本校醫化系周秉毅 撰稿)

  • 編按:自284期起,「人文e館」單元轉載【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enews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