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6 第二屆檳榔與口腔癌國際學術研討會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 第36期 口腔醫學院專題
'第二屆檳榔與口腔癌國際學術研討會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eca Nut and Betel Quid Use with/without Tobacco and Oral Cancer July 29-31, 2005 in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口腔健康研究中心 楊奕馨 組長
嚼食檳榔塊所產生的相關問題對整個台灣地區的社會、環境以及國民健康,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雖然大多數的民眾可以認同嚼食檳榔與口腔癌的關係密切,然而應有的防治措施卻往往被大多數人忽略,基本上要有效防治口腔癌除了戒除與口腔癌有關之危險行為外,還必須從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早期治療的工作做起。
有鑑於此,高醫口腔健康研究中心於2003年接受國科會補助於11/1-2舉辦「檳榔相關口腔黏膜病變診斷研討會」,會中邀請國際間執行口腔黏膜病變大量篩檢頗有經驗之專業學者Dr. Zain與Dr. Warnakulasuriya 研討指導,參與人員含國內知名學者韓良俊教授、謝天渝教授等,口腔外科專科醫師、一般牙醫師、其他相關公共衛生研究專家與醫護專家人員等共一百五十多位人士參與,熱烈響應積極參與,讓國際學術討論充實豐富。
會後主辦單位利用兩位學者在台期間,安排了原住民鄉黏膜病變篩檢觀摩及台灣各種檳榔嚼塊製作之觀摩,令國外學者印象深刻,也同時釐清了國外檳榔相關研究學者對台灣檳榔嚼塊的疑問,Dr. Warnakulasuriya 及 Dr. Zain在台期間體認了台灣檳榔嚼塊的獨特性(東南亞皆為含菸草的檳榔嚼塊)同時也發現在台灣常見且臨床上被稱為疣狀增生(verrucous hyperplasia)之疾病並未在其他國家中出現,因此與會國內外學者皆非常興奮,Dr. Warnakulasuriya 及 Dr. Zain並當場建議2005年在台灣再舉辦一次國際性之檳榔研討會,一方面針對不含菸草之檳榔嚼塊對口腔癌之影響作一研討以呼應2003年WHO公佈不含菸草之檳榔嚼塊為一級致癌物,另一方面國內學者可與各國學者聚集深入討論疣狀增生(verrucous hyperplasia)。
回想起來,高雄醫學大學在1993曾舉辦過「第一屆嚼食檳榔對健康影響國際研討會」當時是由現在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組主任葛應欽教授主辦,10年多來國內學者在國際間發表了約200篇檳榔相關研究之學術文章,在國際間比起來進展最多最快,台灣因為檳榔嚼塊之獨特性,因此研究結果頗受矚目,在2003年11/1-2之研討會又成功地讓國際上研究檳榔知名學者了解檳榔相關病變之特異,因此實有必要在台灣舉辦檳榔相關議題之國際學術研討會,藉由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將可將台灣之檳榔相關研究更受國際間重視。
此次研討會由口腔醫學院的口腔健康研究中心主辦,籌備至今已成功地邀請了Professor Peter Reichart (Berlin, Germany), Dr Prakash C. Gupta (Mumbai, India), Professor Rosnah B. Zain (Malaysia), Dr Toru Nagao (Nagoya, Japan), Professor Saman Warnakulasuriya (UK)等10位國外知名學者參加,大會主題包括:
epidemiology of areca nut and betel quid with/without tobacco usage
carcinogenecity of areca nut and betel quid with/without tobacco
screening of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pathology of oral mucosal lesions casused by betel quid with/without tobacco
areca nut cessation,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the association of areca nut and betel quid with other diseases(except oral diseases)
相信第二屆檳榔口腔癌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有一個檳榔口腔癌研究國際學術交流的盛況,非常期待各界的參與。 大會網站:www.areca2005taiwa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