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74 面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74期  健康科學院專題

面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公共衛生學系 陳培詩主任

  目前COVID-19 已經造成全世界的大流行,在面對這樣的威脅,我們該怎麼保護自己呢?依公共衛生的專業,所有的危害要進入我們身體,只能經過(1)食入(2)皮膚(包含眼睛黏膜)接觸與(3)吸入三個途徑,所以,無論是甚麼樣的危害,我們只要把這三個途徑防護好,其實不用太慌張。這一次的COVID-19,因為是病毒,所以在(1)食入的部分,進食前,食物煮熟,餐具與手清洗乾淨,從食入部分感染的機率就很低了,不過,由於COVID-19病毒在許多表面能存活數小時到數天,如在塑膠製品與不銹鋼上,三日後仍能檢出a,所以要盡量避免到處亂摸、沒洗手,還用手拿東西吃或手摸鼻子嘴巴附近的情形,並加強環境表面消毒;在(2)皮膚(包含眼睛黏膜)接觸部分,除非有傷口,或用尖銳物(如針頭)把病毒送入體內,否則目前還沒有病毒可以穿透皮膚,但COVID-19特別的是有極少數的病患,有眼睛的症狀並在眼睛檢體測出病毒bc,故本次疫情也要注意不要用手揉眼睛,且戴眼鏡或護目鏡等設備降低眼睛被含病毒的飛沫或病毒濃度很高的空氣接觸的機率;在(3)吸入的部分,是最不容易防護好的部分,由於病毒是絕對活體寄生,所以已經被感染的人或動物(無論有沒有症狀),其實是濃度最高的源頭,由於現在已經確定有無症狀感染的狀況,被感染的人不一定會被發現,所以,台灣目前將可能感染的人隔離,大家都戴口罩,尤其是有可能被感染的人戴口罩,就相當於從源頭就阻止病毒散出,其實是很好的方法,另外就是距離,越靠近感染者濃度就越高,所以距離拉遠,當然濃度就會比較低,這也是目前會要求教室座位採梅花座的原因,此外,由於研究已經證實COVID-19病毒在空氣中可存活三個小時且保持活性a,故需要思考如何避免暴露在病毒濃度很高的空氣中,包括避免去到人多或不通風的環境,加強所處室內環境的通風,由於大氣空氣流動量很大,且有陽光殺菌,故開窗讓室外空氣流入可稀釋並降低室內的病毒量。若必須經過一些空間小,人口密度高的環境如電梯,這時,最後一道防線-個人防護具就很重要了,雖然一般外科口罩效率(30%-80%)不如N95(95%)的去除效率那麼高,但在目前還是低風險的社區、學校或短時間的防護如電梯內,還是可以發揮其功能,減少傳染的風險,目前由於清明連假,許多人到了人口密集的景點,故現在更是要求大家上課都要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在這樣一個疫情緊張的時刻,只要防好這三個途徑,感染風險就會降低,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的度過這一個疫情。

Image:Enews374專題-8.jpg

a. 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H.; Holbrook, M.G.; Gamble, A.; Williamson, B.N.; Tamin, A.; Harcourt, J.L.; Thornburg, N.J.; Gerber, S.I.; Lloyd-Smith, J.O.; de Wit, E.; Munster, V.J.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b. Wu P, et al. JAMA Ophthalmol 2020;DOI: 10.1001/jamaophthalmol.2020.1291.
c. Xia J, et al. J Med Virol. 2020;1–6. DOI: 10.1002/jmv.25725


enews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