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44【憶往思舊~高醫人話高醫事】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林永哲教授憶高醫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4期  分享園地


【憶往思舊~高醫人話高醫事】 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林永哲教授憶高

林永哲 教授


Image:林永哲.jpg


  • 高醫醫學系第一屆畢業
  •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 高醫附設醫院第六任院長
  • 現任外科學教授、醫師

民國四十三年八月從台南一中畢業,參加聯考被分發到台大藥學系,到校本部報到正式踏入大學生生活,終日在廣闊的台灣大學校本部校園,形形色色不同的大建築物之間,夾著書包穿梭其間學習一般的大學通識課程。這個新環境令我滿懷憧憬,眼前展望的彷彿是無限的遠景。

有一天父親突然來一電報(當時電話不普遍又不方便),告知杜聰明先生將在高雄創辦醫學院,要我一定報考,並已替我報名妥當。民國四十三年九月十八日,謹遵父命趕回南部,參加在高雄中學舉行的私立高雄醫學院入學考試。雖然遵從父親的指示,心裡卻很難接受這突如其來的轉變。十月四日放榜,僥倖的榜上有名,父親堅持要我回來就讀。緊接著報到、繳費、註冊,十月十六日開學,短短數天,我的人生面臨莫大的轉折,從首善之都台北,回到文化沙漠的高雄。

十月十六日為了要趕上開學典禮,一早由麻豆和父親坐著五分仔車到隆田,轉縱貫線到高雄站,由高雄火車站前站坐三輪車經過建國路,轉入現在的孝順街北上,完成了孝順之旅,來到十全路與民族路交叉口的愛國國校大禮堂:私立高雄醫學院開學典禮會場。沿路上看到的只是高雄大港埔一望無際的水稻田,彎彎曲曲的田間小路,沒有人影車潮,聽到的只是蟲聲及青蛙的叫聲。一路上我內心非常惶恐、失望、煩惱,唯有父親具有信心,叫我要面對命運的挑戰,他所抱持的是對老師杜聰明先生(家父是台北醫專的畢業生)全然不容置疑的信任,相信他一定會創辦台灣最好的醫學院。「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父親說著「以後好好唸書就好了」,把我送進了會場。

愛國國校有一棟二層樓水泥樓房教室及一座木造禮堂,附近只有幾家農家的房子,北邊有一間小小的廟仔-保安宮,前面的十全路是木麻黃樹夾道的牛車路,不是柏油路,座落在非常寧靜的環境。愛國國校的禮堂是我們的發源地,但是暫借用的。

開學典禮的會場是約一百坪寬的木造大禮堂,沒有天花板的房子。場所雖然簡陋,典禮儀式和過程卻極為隆重莊嚴,在杜聰明院長的主持下約有二百餘名社會仕紳,共襄盛舉完成了私立高雄醫學院成立的歷史意義。

杜院長在會中,勉勵師生(學生六十一名)共同努力,以圖造就學德兼優的醫學專門人才及權威教授,使高雄醫學院無限之發展,來貢獻於世界學術進步及增進人類之福祉,除此外還指著北邊有一塊十一甲土地是陳啟川董事長捐的土地,我們將在那裏建設自己的家園無限地發展,董事長也在會中說明他是世界上有名的日本慶應大學畢業,私立學校的可貴,期勉我們第一屆新生也就是第一屆畢業生,所以責任也是第一,這責任指學生的品德,學力和聲譽都與學校息息相關,要大家專心求學。

開學典禮後,接著來個紀念照,簡單的自助餐。當我們在用餐時,那一百坪的禮堂就被用夾板(美利亞板)格成三部份,五分之四的空間約八十坪是寢室,排滿了雙層的木製睡床,供高雄市以外的全體學生住宿,剩下的五分之一(二十坪)再隔開為二間,每間十坪的空間,一間為教室,一間為閱讀自修室兼餐室(廳)。

十月十八日正式開始上課,我們就這樣子在寄人籬下的環境下,每天配合著愛國國校小學生的上課鐘聲,開始我們的大學課程,只差一點我們是一週上課五天休息兩天。

高雄醫學院的創辦,豈不是台灣大學教育的奇蹟?沒有自己的校舍,沒有專任的教師群,除了杜院長、張泉和總務主任常駐在高雄市,其他的教務主任何禮棟,訓導主任陳江山,數學教授吳其祥,生物教授鄧火土,國文學教授傅宗堯,英文教授張棟蘭,英語教師Mrs.Ethel Akins,德文學講師顏蒼淮,德語教師Hern, Fr. Aloir Kriete- Wirth. 都是來自各地有兼職的老師。創辦人的崇高人格、遠見、理念,卻感動了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排除部內有些委員的反對,特別同意杜聰明先生創辦醫學大學。

民國四十四年四月十六日,我們的第一棟校舍終於在水稻田中動土興建,是一棟二層樓鋼筋磚造的六百坪校舍,九月十六日在這一棟自己的校舍講堂迎接了第二屆新生,爾後好似軍營的校舍,沒有風格、沒氣派的校舍繼續完成。三棟校舍就是高醫的雛型。建築的過程據說:水泥是東南水泥公司;鋼筋是唐榮公司捐獻的,很多經費是來自杜院長學生的捐助。

時間過得非常快,轉瞬之間已過了四十九年了,這裡的環境,整個三民區的環境也改變了,愛國國小,高醫的大門也改換了三次。高醫本身已不是高雄市郊的救護站,而是市中心的醫學重鎮,高醫的建築已佔滿了十甲地 ,無論是校區醫院區排滿了高樓大廈,呈現名副其實的醫學大學城。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八年前,站在第一棟校舍前的操場,往南可看到火車站月台上,上上下下車的旅客,往西看,可數一數壽山半山腰台泥公司挖礦石工人的工作情形,往東看可看到公路局班車行駛於高楠公路(現在的民族路),往北看可看到水稻田中水牛吃草情況,如此景色已無法看到,但是現在在晴天登上醫院啟川大樓十六樓以上,就可看到了高雄港區,左營港區,您相信嗎?(因篇幅關係,容後再談)。

曾經有機會多次拜訪美國哈佛大學(兩個小兒畢業於該校),了解此一具有三百五十年以上歷史的名校是如何維護其建校精神進而傳承、發展每個學院的秘訣。其一,在假日、固定時地,校方(也許是同學會、校友會)會指派學生為訪客做校園參觀導遊服務。由於這些學生對學校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有深入的了解、深刻研究,其說明能讓新生、家長與嚮往哈佛的訪客清楚地認識哈佛光榮校史,體驗到傳統校風的可貴。同時也更激發哈佛學子對學校的向心力與責任感。高醫已發展到此地步,我們也希望有這樣的服務。


※修改日期:2016/12/7


enews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