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447 醫藥暨應用化學系 陳慧芬副教授實驗室介紹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47期  生命科學院專題

醫藥暨應用化學系 陳慧芬副教授實驗室介紹

■醫藥暨應用化學系 陳慧芬副教授

  本人於2011年進入高醫醫化系任職,學術專長為步進式時域解析紅外光譜學與雷射化學。剛好校內有教師出國補助計畫,於是申請補助2012年到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神取秀樹的實驗室進行半年的雙邊合作計畫。當時日本實驗室也剛初步純化出光驅動鈉離子幫浦視紫紅質,對於其光化學機制也不完全清楚,因而本人很幸運的能利用自身的步進式時域解析紅外光譜技術研究此膜蛋白的光迴圈機制與紅外光譜解析。回台後繼續利用實驗室建造的釹釔鋁石榴石雷射系統與步進式時域解析紅外光譜系統測量鈉離子幫浦視紫紅質(NaR)的時間解析紅外光譜,並分析其鈉離子傳輸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於2018年成功發表在PCCP期刊上。後續將研究興趣轉往奈米粒子研究領域,2017年開始本人與中興大學賴千蕙老師(專長醣化學合成)合作利用支鏈型奈米金粒子修飾對乳癌細胞具有專一性的醣分子的研究,賴老師實驗室負責醣分子的設計與合成,本人負責指導學生研究了解修飾前後奈米粒子的穩定性、紫外光譜特性、紅外光譜特性及近紅外光雷射照射後產生的光熱效應,進而將此奈米粒子應用到乳癌細胞的光熱療法,後續細胞培養與毒性測試等實驗則是與本校醫學院林含真老師合作完成。本研究成功製備出高穩定度與低毒性的Man@BAu NPs,利用808 nm的雷射激發產生的光熱效應可有效的殺死乳癌細胞,成果發表在2020年Molecules期刊。本實驗室目前另一研究方向為利用實驗室現有的釹釔鋁石榴石雷射進行雷射融蝕法合成奈米粒子的研究,成功發表在今年2021年Materials期刊,研究利用Nd:YAG Laser產生波長 532 nm的雷射用來融蝕金靶,探討加入不同電荷的介面活性劑(陽離子型 CTAB、非離子型 TX-100 和陰離子型 SDS)用於製備金奈米粒子的差異性,研究數據顯示金奈米粒子的平均粒徑分別為8.5 nm ( CTAB)、5.5 nm (TX-100)和15.5 nm (SDS)。此外,相較於非離子型 TX-100介面活性劑,陰離子型SDS和陽離子型CTAB 介面活性劑能增加金奈米粒子的穩定性。關於雷射融蝕法合成奈米粒子的後續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物理方法-以脈衝式雷射融蝕法在溶液中製造出奈米銅粒子,接著採取化學還原的方式將溶液中的三價金離子還原成金奈米粒子,故產物中可能有金奈米粒子、銅奈米粒子或是金/銅包覆於金銅奈米合金粒子各式結構,藉由調整溶液中添加物種類(界面活性劑)及其濃度,雷射的可調參數(雷射通量、融蝕時間)等研究金銅奈米合金粒子的特性及反應機制。此研究將可使我們對於製備奈米合金粒子的技術發展更多元,且初步實驗結果發現此金銅奈米合金可能具有螢光性,若持續性的研究能驗證此特徵,表示利用此方式製備的奈米粒子亦可應用在螢光材料等領域中。


enews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