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44 戀戀情深~《悄悄告訴她》導讀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3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戀戀情深——《悄悄告訴她》導讀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玲珠


Image:悄悄告訴她.jpg


導演:派卓阿莫多瓦

主要演員:潔蕾黛卓別林 …… 等

本片是國際著名的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作品,曾獲歐洲影展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 等多項國際性大獎。故事以兩位女性植物人阿麗夏與莉蒂亞為主軸,阿麗夏原為芭蕾舞者,莉蒂亞原為鬥牛士,兩人皆因意外而成為植物人。班尼諾為照顧阿麗夏的男看護,後因強暴阿麗夏而入獄,並自殺死在獄中,阿麗夏卻意外甦醒。馬可和尼洛則為莉蒂亞前後任男友,莉蒂亞一如科學的腦死判定,從未甦醒,最後終於不治死亡。

片名原為「 Talk to her 」,應肇自男看護班尼諾照顧植物人阿麗夏的深情,即使根據醫學判定,植物人對外界事物刺激毫無反應、失去自主意識;班尼諾依舊將阿麗夏視為正常人照護,替她用不同的精油按摩、修指甲、化妝、日光浴,替她看默劇、芭蕾舞,不斷告訴她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班尼諾明白植物人在醫學上的暫時無法醫治,但堅信「愛」是唯一的機會與方法。

深愛阿麗夏的班尼諾,可能因觀看默劇《縮小的情人》刺激;當晚未經阿麗夏的同意,進入她的身體,並使她懷孕,他的行為確實違反醫學倫理、職業道德,更違反法律,坐牢是世俗的罪有應得。但班尼諾最後因無法見到深愛的阿麗夏,竟選擇服藥,希望進入深度昏迷或成為植物人,以為如此就能與愛人相見,甚至真正和她「說話」;在他留給好友馬可的遺書中,字字情深,令人動容: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班尼諾對植物人的照顧一如有感覺的正常人,是否也是一種生命的無相平等?是否也是尊重生命的更大願力?面對所有的一息尚存,都願意盡力緩解每個肉身的痛苦,無論這苦或感覺在醫學上是否可以測得。畢竟相對於人體構造的複雜、宇宙的龐大奧秘,人類有限的知識不應更懂謙卑?唯有在謙卑的基礎上,也許才能緩解醫學目前無法達成的尷尬空白,也同時莊嚴自己的工作、尋找出工作價值與意義。

本劇更大的哀傷與爭議,都在班尼諾的強暴行為。情感與慾望、性靈與肉體間原就是複雜的糾纏,在道德與法律上,需要辯白是非對錯,但落在生命本身討論時,或許發現這個是非對錯已成為無解;因為「發生」就是發生,班尼諾確實情不自禁了,阿麗夏可能也因為生產刺激奇蹟式地甦醒了,班尼諾不知愛人已經甦醒,滿懷愧疚與追尋離開了人間,將所有的深情遺留給鏡頭前的觀眾。阿麗夏也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曾被如此深愛過,更不知在「植物」的生命過程中,有人依舊視她為「動物」地呵護;太多遺憾終還是遺憾,讓人憶起了席慕容的詩〈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 我已佛前 求了五百年 / 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 請你細聽 /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 是我凋零的心

e 館小考: 活絡一下思維與想像吧! 內涵豐富的電影、文學幫助人返觀個體生命,藉著他人的故事回看自己;看完《悄悄告訴她》,尋覓自己深情的角落在哪裡?

e 館分享: 生命中吉光片羽的捕捉,獻曝以饗入館 憂鬱的陽光

天空陰霾的午後,記憶中容易臉紅的阿彥一如事前的預約,依舊靦腆地進入研究室,幾個月不見,這位大男孩清秀的臉龐、澄澈的眸子中,仍閃爍著成長的疑惑。職業慣性立即在腦海中搜尋著他課堂後、教學網站上曾提出的問題,也包括一次在丹尼爾用餐時,他發現父親與老師應對得宜的喜悅;對如此勤謹關心生命的孩子,更應該隨時給予回應。 「老師,你相信科學嗎?」

先回應一個微笑,他熟悉老師的方式的:重視分析與思辯過程,但從不給標準答案;更清楚他關心的並非科學討論,或如何定義科學的問題,因為自己擅長的是哲學與文學。但依舊誠懇地談如何釐清科學定義與內涵,然後回到現實中思索我們必須遵循的科學規準,同時關心如何平衡科學強調的理性之外、更複雜的感性直覺與感官慾望,我關心的不是科學信仰的問題,而是生命本質與科學間應對的細節。

「新生入學時的測驗,結果顯示我有憂鬱傾向,後來 …… ,我也 …… 」,明白這才是阿彥找我的真正動機。

依舊給予一個莞爾;易地而處,可以感受他面對結果的情緒困擾。告訴阿彥,我提供的答案只是一個機會,一個參考而已。

談談憂鬱傾向吧!如果已確定是憂鬱症時,當然需要儘速就醫;但若尚屬人格特質或個性傾向,並未嚴重干擾身心或成為疾病時,能否替憂鬱尋找正面的價值?發揮正向的能量?因為道家相信宇宙萬物是苦樂同源、禍福相倚,是缺點,必然也伴隨著優勢,只是需要尋覓的智慧。

憂鬱傾向經常伴隨的特質便是善感,一般人習於將善感等同於多愁,視多愁為負面,卻忽略善感的本質是高度敏銳,它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必要條件,敏銳度在各行各業中都可以構成成功的要素;企業家需要投資嗅覺的敏銳、良師需要察言觀色的敏銳、良醫更需要辨色觀症的敏銳。善感像座微量天秤吧,只需要一點重量,天秤便會晃動,這個敏銳度卻可以測出更微細的變化;明白它可能帶來的缺點,也了解它可以發揮的正向能量,如何將負面轉向正面?如何將善感帶來的垃圾傾出?如何釋放善感後可能迸發的壓力?也許會發現憂鬱傾向不全然負面,更重要的是如何接納這個與生俱存的生命特質,也同時接納了自己。

其實清楚自己是善感的,可能也比一般人「憂鬱」,但因為時時提醒將自己置放在生命原點,本來無一物,珍惜每一分捕捉到的善感,也將缺憾還諸天地,我這座微量天秤反而擴大了快樂的效應。

「可是我的手不會彈鋼琴、不會畫畫,書也唸得不怎樣,別人卻是 …… 」,阿彥仍不捨放棄追問。

「你怎麼知道你的手明天還在?」給個玩笑的當頭棒喝。

第二天,接到阿彥的 mail :「老師,被你說中了,我昨天出車禍,還好手還在,只是左手裹了石膏,現在用右手打字,但也更深刻體會你昨天說的意思了。」

最近經常在校園遇見阿彥,手已經康復,徵得他同意分享故事,也提及日前新聞報導網友相約自殺的女孩之一,是他高中同校的學妹,雖不認識,但很有感觸。動筆寫這篇文字,祝福更多微量天秤的朋友:天空雖然陰霾,但清楚太陽始終在雲層之後,不曾飄動;接納憂鬱,也記得享受陰霾後的陽光。 編按:歡迎進入高醫文學網http://kml.kmu.edu.tw留言、討論

enews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