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54【生活萬象】漫談對聯(上)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54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目錄

【生活萬象】漫談對聯(上)

本校附院 神經外科李昆興醫師、大仁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彭素枝老師、高雄市瑞祥高中國文科林珠彩老師、本校附院護理部刁綺慧 整理


對聯的起源

對聯始於古代新春之門聯,而門聯又名楹聯,原稱楹帖。古人房屋堂室間的四根柱,其前兩根,旁邊無所依靠者,名之曰楹。書寫或鐫刻在楹上的文字,叫做楹帖。其實在還沒有迎春楹聯之前,只有桃符。據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門旁設二板,以桃木為之,而畫神荼、鬱壘像以壓邪,謂之桃符。」一年一換,遂演繹成為迎年接春的故事。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迎春楹聯,也是楹聯的嚆矢。根據宋人張唐英在『蜀檮杌』中:「蜀未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孟昶乃自命筆。」後蜀主孟昶題這一副對聯,是在公元九六四年,距今已一千多年了,但現在民間仍相襲沿用,原因非僅其字面相當工整,念起來鏗鏘有力,亦歡喜其語意吉祥。的確「新」、「嘉」、「餘」、「長」、「慶」、「春」都是小老百姓普遍嚮往的字眼。


其後明太祖朱元璋雅好斯道,相傳於殘臘出巡,偏覽民間春聯,並興之所至,御筆留題,千古傳為佳話。曾有一年,他見到一戶人家的門前沒貼春聯,就找主人出來一問,才知是個以閹豬為業的人,未曾念書,正想找人幫忙。朱元璋心血來潮,竟信筆寫道 :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一聯寫罷,眾人都深深佩服,同聲讚嘆聖上英明。


楹聯雖權輿自五代,但逐漸盛行於民間,卻已是明代定鼎以後之事了。雖說僅盛行四、五百年,惟其體制,已可視為我國傳統上普遍又豐碩的民間文學了。


清季二百六十餘年,更是楹聯的全盛時期。舉凡壽誕、婚嫁、生育、新居、開業、題贈、哀輓等,莫不以對聯為時尚,幾與詩詞鼎足而三焉。因此,對聯也堪稱是中國特有的文學。


對聯的作法

對聯可約分為五大類:(一)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二)楹聯:住宅、機關、廟宇、古蹟等處所用。(三)賀聯:壽誕、婚嫁、開業等喜慶所用。(四)輓聯:哀悼死者所用。(五)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所用。


對聯的作法須符合對仗工整、平仄協調、辭意貼切的三大原則。


對仗工整 :對聯須講究對仗,上下兩比,不但須字數相同,意義相稱,且詞性亦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此外,如雙聲、疊韻、疊字、數目、顏色、動物、植物等,皆須相對,始合規格。


平仄協調 :對聯除了對仗,也要講求平仄的協調,根據對聯字數的不同與起頭的平仄,它是有一定格式的,但是繁瑣,不容易記憶,可以參考專業書籍。一般而言,上聯的尾字是仄聲,下聯的尾字是平聲,就是所謂的「仄起平落」,這才算是正格。


辭意貼切 :作對聯首先要認清對象,無論其為人、為事、為物,皆須扣緊題旨,遣辭造句,力求貼切,方可發揮無窮之妙用。一般言之,春聯須帶有新年歡樂氣氛與無窮希望;楹聯須切合人、地、時、物;賀聯須含有祝頌賀喜之意;輓聯須有哀痛惋惜之情;贈聯則以讚揚勖勉為主。然運用之妙,各人之匠心耳!


編按:接下來更精彩的「對聯的欣賞」及「自已也來作對聯」,請期待下期《漫談對聯(下)》。


enews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