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55 【創新趨勢】國家競爭力與大學發展產學合作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55期  分享園地


目錄

【創新趨勢】國家競爭力與大學發展產學合作

研發處 黃國銘


一、前 言

國家競爭力之發展,在創新系統是否建構完整,是影響知識創造、累積及運用的關鍵,也是促進經濟成長的不二法門。早期台灣以製造業聞名全球,主要依賴高度製程改善能力及低廉勞動成本。現今,中國大陸挾人力、土地成本優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市場,歐美、韓、日各國在新技術更是大幅進步,台灣過去所依賴的優勢已逐漸消失,國家競爭力已由先前的有形資本及勞力成本,進入以知識為競爭資本的型態,知識已成為一種無體資產,可創造更多有形及無形的財產,此種經濟模式稱為知識經濟,也是前面提到的創新系統所產生的成果。台灣面臨國際環境的改變,也必須擁有健全的創新系統,才能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提升國家的競爭力,而大學正是創新系統所需知識的最大寶藏,如何引導及運用大學所蘊藏的知識,將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命運。


二、產學合作與大學之關係

國家創新系統由大學、研發法人及企業所組成。一般而言,大學投入較多的基礎研究,多方研究各種學術的基本原理,屬於較先端的知識開發工作,是主要的知識生產來源,法人機構則是著重研究成果之應用性,在眾多基礎研究成果中尋求具有進一步開發潛力者,企業則是致力將研發成果商品化或建立生產技術,轉化作具有經濟價值之商品。大學中之基礎研究是屬於知識密集及資金密集的工作,一般企業會選擇接近商品化之成果進行研發,以縮短商品之開發時程。但透過產學合作,企業體可選擇合適的大學進行合作,如技術移轉或技術授權等,對於企業產品的應用研究和開發過程,具有節省經費及縮短時間之功效。藉由此種合作模式,充分提高知識創造、累積及運用之效率,使創新系統內部之知識能在組成分間得到充分之運用,提升國家競爭力。


三、產學合作之發展

產學合作之定義非常廣泛,廣義來說凡大學與產業界之合作互動皆可稱之,因此產學合作可追溯自很早以前,在國外,甚至有些大學是由企業所捐助成立。但較正式的產學合作,特別是在研究上的合作,應是自1970年以後才開始,此種合作模式的興起,除了企業本身的商業競爭因素外,政府政策的引導也是重要的關鍵。許多國家也為推動產學合作擬定許多計畫,嘗試建立最佳之模式,這些計畫至今仍持續在進行,而累積的經驗也為有興趣發展產學合作的國家提供相關政策之參考。依資料統計,英國及美國因產學合作推動時間最早,因此在成效上已領先其他國家,對大學研發資源之充分運用及協助企業提升競爭力具有很大的貢獻。


四、產學合作之難易

產學合作需要有學校與企業皆合意才能進行,而研究人員之意願則是合作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在過去,有學者覺得參與企業之商業活動太過於功利,以致對產學合作產生排斥或裹足不前。現在,大部分的研究人員已了解,產學合作是服務性及互利性合作計畫,對產學合作也表達支持的立場。為協助校內教師與企業進行研究合作,本校在國科會支持下成立科技產權組,負責洽談產學合作的事宜,確保參與研究人員之權利受到保護。實際上,產學合作與一般專題研究計畫之執行大同小異,最大差別在計畫經費之提供單位為企業,因此在計畫執行上特別重視時效性,其餘並未有特別困難之處,參與研究人員僅需運用自己的專業,依照原先規劃之合作內容執行即可。


五、結論

整體來說,大學與企業都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角色,各國政府經過多年計畫性的推動與嘗試,產學合作的風氣已逐漸形成,雖然大學主要的任務仍偏重於教學與學術研究,但研究與實用結合之趨勢已愈來愈受重視,大學在政府日益縮減補助經費缺口,可運用自身的研發能量的從產學合作中得到經費的挹注,也使研發資源更具效率及實用性。企業則可運用大學研發資源加速研究發展的速度,提升商業的競爭優勢。這樣的結果,從學術單位、企業界或是政府的角度,都是三贏的局面,而創新系統所發揮的最具體表現,就是國家的競爭力的強弱,因此所有的先進國家均戮力推展大學與企業的合作,希望運用大學的知識來加速企業的發展,強化創新系統源源不絕的動能來源,由此可見推動大學產學合作之重要性。


enews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