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58 課程整合一路走來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 第58期 醫學院專題

目錄

課程整合一路走來

M92 陳柏榕


惶恐

醫學系課程整合一直以來是學校引以為傲的重大政策,當我還是個以球隊、社團、系會活動為生活重心的大二學生時,便約略知悉了這項變革,並且對自己的未來給予很高的期望。或許是因為投注的關心不夠、不了解課程整合計畫的大架構,當我上了大三準備好要面對專業科目的挑戰時,卻發現課程整合不是我想的那麼一回事,當第二個Block快結束時,我寫了封信給班上同學...

Dear classmates:

第二個Block快要結束了,不知道大家對於課程整合、PBL、clinical skill等還習慣嗎?這幾個星期以來,我們不斷向學校反應課程的問題,諸如投影片過多、臨床課程聽不懂等,無論是在檢討會、晨會、學習平台上,也漸漸地得到學校善意的回答與改善,大家應該不難發現學校對於課程整合的投入與積極。

然而,誰也不能預測改革的成功與否,當然大家都希望成功,但是如果失敗了,我們將是犧牲品。或許大家會覺得我危言聳聽,可是仔細比較成大、長庚醫學系的課表,和我們一樣是大三的學生們正辛苦地學習著解剖、組織等基礎科目,因為第一階段國考的重點正是這些基礎科目。又有人想:那陽明、輔大、或其他進行課程整合的學校呢?難道他們沒有基礎不夠扎實造成國考通過率降低的擔憂嗎?雖然我不了解其他學校課程整合的細節,但是就我所知,沒有一所學校的課程整合像高醫這麼完整,大部分都是兩三科進行整合的漸進式改革。相較之下,高醫的課程整合就像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那樣孤注一擲,雖然付出很多的時間、心血,卻無法降低風險的存在,而我們就是籃子裡那些因為適應而過度安逸的雞蛋。

學校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是正確的,畢竟,在過去舊制教育體系下的醫學生有很多問題,這也是各大醫學系努力搭上課程整合列車的原因。但是這樣的改革與我們的未來切身相關,我們不能不謹慎處裡。因此有的人在察覺到基礎科目的鬆散時,決定按照自己的順序唸書,徹底發揮自學精神,卻造成在校成績的低落,影響未來申請工作的機會;有的人覺得好好唸書準備學校考試就沒問題了,反正申請工作是看在校成績,那第一階段國考呢?說難聽一點,我們小兒科唸得再精熟,第一階段考的還是基礎科目;有的人甚至覺得補習班的保證比學校可靠。簡言之,我想讓大家知道我們目前的處境是危殆的。 我希望表達自己對課程整合的惶恐,同時引起共鳴,藉由大家的意見反應讓學校有所改善。


自救

既然覺得自己的處境危險,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應該對學校提出一些具體意見,或是改善的辦法讓老師們作參考...


那到底該如何在課程改革這條必經之路上保護自己、降低風險呢?我們必須先回歸課程改革的大原則,然後針對這些原則提出配套措施。

首先,課程整合強調的就是把基礎和臨床的知識整合,讓學生更有系統的學習,同時減少基礎科教材的重複性。兩個BLOCK以來,最明顯的問題莫過於我們在基礎所學的東西無法支持臨床的學習,舉例來說:影像醫學缺解剖基礎、病理缺組織基礎、EKG缺生理基礎…再加上第一階段國考為基礎科目,我們不能因為重視臨床和基礎的整合,就將教學時數等比例甚至偏重臨床比例分配。


所以我們需要向學校要求<配套措施一>:

  • 1.利用空堂幫我們補基礎課程,增加基礎的內容與連貫性。
  • 2.減少臨床課的時數並將之移至四年級。
  • 3.以發放工讀費的方式請學長姐旁聽,實際比較新制與舊制的優劣,並提出課程調整的意見。

次者,課程改革為的是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排課時空出很多時間就是要讓學生自己找資料、互相討論,就連E-learning亦是為了學生自主學習所引進的技術,然而現況是什麼?這些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如說是同學為了準備段考各自複習的時間,於是又回到之前提到的在校成績與國考孰重?孰輕?的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需要向學校要求<配套措施二>:

  • 1.降低考試頻率或降低臨床時數,前者減少各自複習的時間、後者增加互相討論的時間。
  • 2.如果真的強調自主學習,其實應該連基礎科也不用加課,剩下的時間真正訓練同學去閱讀課本、查資料、討論,最後達到毋須共筆的理想,當然這也是需要考試制度的配合才行。否則還是回歸措施一的加課。


除了要求學校給予配套措施外,我們也該問問自己在課程改革的必經之路上還能夠做些什麼?以下粗列幾點:

  • 1.增進師生間的互動
  • a.請學藝向各科老師調查:
  1. 上課前是否了解學生素質、程度?
  2. 是否清楚其他老師教了些什麼、以便與其連貫?
  3. 立即性地對老師的教學給予回應,對老師的努力給予鼓勵與肯定。
  4. 在E-learning上與老師討論、做題目、參與評鑑、確實回饋。
  • 2.增近同學間的互動
  1. 了解課程改革的目標並且互相督促。
  2. 善用E-learning分享學習資源、討論學習心得。
  3. 在無法修通識課程的情況下,大家應該互相拓展生活視野,別讓全人教育被專業科目淹沒。

最後,希望大家在學習之餘,花一點時間了解學校為課程改革付出的努力,了解我們自己該如何在配合改革之際,替自己的未來買一些保險。 我很努力地針對現況提出要求,和學藝們比較了各學校醫三的課表、比較了學長姊的課程安排,雖說我對15個Block的規劃不完全了解,但是從一個Block的細節就可以看出課程整合還有許多地方需要修正,特別是老師的部分。然而,最令我擔心的卻是同學似乎漸漸對課程整合的問題失去改變現況的動力,不少人開始向補習班詢問價錢,開始想其他辦法安排自己的未來,對我來說,這不但是委屈自己的做法,同時陷學校於不知從何改進的窘境。在Block2結束前,我將與學藝們討論的結果更精確的整理出來,寫了第二封信…


Dear classmates:

前兩天寄了封信,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了解自己的處境。或許是我的文字不夠精鍊,使得同學在面對十來本共筆之際,沒有時間也沒有精神閱讀,我在此道歉。然而第二個BLOCK即將告一段落,檢討會上仍舊需要大家的聲音來推動學校調整及改進,因此,我將92學藝群討論所見之問題粗列於下,期盼引起一些共鳴、凝聚一些共識,同時希望大家在檢討會上踴躍發言。

  • 1.臨床課程聽不懂。
  • 2.臨床教學不清楚學生具備哪些基礎知識,教材缺乏與基礎的連貫,學生亦沒有能力回歸基礎進行自學,產生基礎與臨床間的斷層。
  • 3.記憶性的基礎知識沒有時間讓大家稍微熟悉,造成臨床學習吃力。
  • 4.老師對於教材的相關提示不夠清楚,學生不知該從課本何處延伸閱讀。
  • 5.考試內容太多、次數頻繁,空堂大多拿來複習共筆,沒有時間自學。
  • 6.考試題目沒有做基礎與臨床的整合,無法引導學生將知識連貫。


除了以上問題需要反應,我在第一封信中有提過加課的配套措施,這兩天和基礎科(解剖、生理、病理)的老師討論過,大多得到願意協助的答覆。然而,無論是利用空堂加課還是用寒暑假集中加課,這樣的配套措施在課程安排(該上哪裡?該上多深?)、行政安排(教室、時間…)、考試型態(多久考一次?一次考多久?)方面還不夠成熟,而且無法靠我們學生自行解決,所以在向學校正式提出配套措施前,想先詢問同學的意見,是不是可以請不希望加課的同學寄信(carbymonster@hotmail.com)告知原因,讓我和學藝群知道我們是否真的能代表大多數同學和學校進行配套措施的討論。


當然,目前最要緊的莫過於讓學校知道問題所在,說不定學校充分了解後,會提出更好的配套措施來。不好意思再次打擾大家了。


這封信一方面是告知學校我們面臨課程整合遇到的困難,一方面是讓同學知道我們不斷向學校反應,希望能藉此稍稍安撫同學浮動的情緒,更加希望提升同學對課程整合的信心、對學校老師熱忱的信心。


適應

到了第三個Block,我和總學藝密切地與病理科互動。從隨堂問卷的製作、整理意見後反應,到每個星期五與主負責老師座談、討論實驗的方式、考試題目的難易,在面對龐巨難懂的臨床知識與基礎科學時,多了一份安心。除此之外,學校方面也對我們之前提出的要求給予立即的回應,基礎不足的部分加課、在解釋病理玻片前必先講正常組織等等,而我們也發現之前急躁提出要求的背後,其實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於是開始檢討自己,修正自己對課程整合的期許…


Dear classmates: 其實,我們基礎課程的內容並沒有比其他醫學生少,只是因為「整合」將基礎以主題性的方式分散到不同的BLOCK裡面,再加上時數縮減,老師還不習慣新制的上課方式,造成太快、太趕、上不完的情形,使得大家恐慌起來。與基礎科老師討論加課可行性的時候,老師也說:「我們都很願意幫忙,可是你們要告訴我該上哪裡。」換言之,基礎科的老師也不認為我們有缺少什麼。


那為甚麼臨床還是聽不懂?根據大七學姐的說法,是因為目前臨床的課程對我們而言太難,有些必需的基礎知識要到後面的BLOCK才會上到,有些只要一查就有的東西,根本就不應該也不需要現在由老師來教導,所以真正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應該建議學校減少臨床課程的總時數,抽掉那些我們只需要知道「如何查資料」就有能力自學的臨床知識,而剩下的臨床課程則應該以「引導學生明白基礎可以應用在哪裡」為目的,用點綴的方式與基礎做整合。如果我們忽略整合,只著重於加課,那即便上完舊制所有的基礎課程,還是無法理解臨床知識的來龍去脈。


該怎麼整合?並不是像之前基礎、臨床各自為政,也不是要老師配合時數縮減而減少教學內容,而是更積極的找出每個BLOCK、每堂課的核心,然後扣緊這個BLOCK的主題,把核心的內容教清楚,然後以此為主軸,讓同學以自學的方式向外開枝散葉。學姐告訴我們寧願一種病的前因後果知道地清清楚楚,也不要每種病都看過卻都只是粗知皮毛,而且對一種病的全盤了解絕對有助於我們對其類似疾病的推想與學習。除此之外,我們應該要求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明確告知他會考什麼「主題」,當然他不需要也沒有時間上完主題的所有細節,老師只需要提綱挈領,讓同學有能力自己翻開課本做徹底的瞭解,一方面藉由考試的機制促使我們自學,一方面明確定出老師的出題範圍,減少同學準備考試的負擔。


至於兩年後的國考,學姊說學校基礎科的老師並沒有指導學生應付國考的經驗,如果單純是因為第一階段國考以基礎科為主而請基礎科老師加課,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幫助,還不如自己找題庫作來的有效。


這是我寫給大家的最後一封信,算是重申自己對課程整合的肯定,重新提出對課程安排的希冀,而其他小細節的部分,我們 都知道老師很努力在改變,改變教學的方式、改變教材與考題的內容、甚至為大家整理國考題庫,我們 都知道老師想把基礎和臨床接得漂亮,但是正如同我們適應這個新制度一樣,所有改變都需要時間來慢慢調整、慢慢修正,所有改變都需要師生合作,才能見其成效。如今,第四個Block快過一半了,老師和學生都在適應,適應當前的課程整合,該怎麼教?該怎麼學?似乎一切都漸漸上了軌道。


我自己覺得很幸運能逃離傳統的醫學教育,但是仍然要說:「一味地適應絕對是一件危險的事。」如果我們不能時時回歸課程整合的原則、目標與方向,很有可能會在盲目的適應中迷失自己。最後,真的非常謝謝參與課程整合的每一位師長與同學,因為你們的努力,高醫才會進步。


enews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