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63 【新西遊記】印度之旅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 第63期 分享園地


目錄

【新西遊記】印度之旅

校友醫21顧 澄


前言:

是朝聖,也是取經,又是一場文化交流之旅。丙戍大年初一上午,我們一行三人於中正機場會合,踏上了這趟豐富心靈的印度之旅。一路幾經轉折,飛抵西印度第一大城孟買(Mumbai,舊稱 Bombay)已是華燈初上的時分,接著轉車,最後到達世界和平國際會議(World Peace Conference-2006)召開地點的普那(Pune,舊稱Poona) 已是隔天凌晨一點多了!。旅途雖然勞頓,接下來的行程也都非常繁忙、緊湊,但一路上,曾任外交官夫人的文化大學生活教育研究所黃貴美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不少她與夫婿出使中南美十餘年間的祕辛與軼聞趣事;另一位來自台中,教授心靈淨化課程的黃鏡願老師,也是一位「正面思考者」(本文也是著重在對於印度的一些正面觀點),所以我們三位,一行自始至終都能「苦中作樂,以苦為樂,自得其樂」,而終能「離苦得樂」,帶著健康愉快的身心與豐盛的行囊,順利圓滿達成任務平安歸來。我們此行的共同頭銜是「天宙和平聯合會」(Universal Peace Federation)的「和平大使」(Ambassadors for Peace),同時也是代表中華民國台灣的親善使者。行前有志工朋友致贈了一百面小國旗帶了去,分別於我和黃教授發表論文之後,發送完畢,非常搶手,而且差點兒供不應求,算是不辱外交部贊助我們三分之一費用的美意。以下請聽我將這趟傳奇的「新西遊記」,娓娓道來:


一、食衣住行在印度

我們都知道印度人愛吃咖哩(Curry),但沒想到印度咖哩竟然這麼辣,在飛往孟買的班機上,我被辣得眼淚鼻涕直流,好不狼狽,但吃了八天的印度料理,竟也習慣了它又香又辣又鹹的風味,在返台的班機上,吃了一頓中餐之後,反覺索然無味,晚餐時,我們都由異口同聲點了「Indian Vegetarian」,雖然沒有魚,也沒有肉(印度教徒不但不吃牛肉,連豬肉、雞肉也都不吃),但有可口的餅、香辣的湯、豆、菜,這才心滿意足。換句話說,我們對印度咖哩,已經吃上癮了!其料理雖辣,但纖維頗多,且附麥片、優格、水果,尚符健康原則。印度人用右手抓飯(菜)吃的功夫一流,我們也入境隨俗,跟著手抓一番。但切記絕不能用左手,因為左手有特別的用途,沒錯,就是用來清洗肛門。所以印度境內一般廁所是沒有衛生紙的,但是一定有水龍頭與小水桶在旁侍候。每次上完大號洗屁股的衛生習慣,倒也有助於預防痔瘡的發生與發作(炎)。至於印度的水,其質與量其實都還不錯,印度河流多(多半發源於喜瑪拉雅山),十多年來淨化工程與輸送管路也多已改善、建立,其乾淨度實不比台灣差,例如有一次置於室外草地晚宴入口處的洗手檯,我們誤以為是飲水機,一人喝了一杯來解渴,沒事;又有一天晚上我在旅館房間內的飲水用盡,又懶得下樓去添,雖見自來水邊有張紙條「This water is not meant for drinking」,但見水質清澈,聞起來亦無異味,我也安心兩杯下肚,結果我們八天下來無一人腹瀉,帶去的腸胃藥,竟然都沒派上用場!


至於印度人的穿著,不外乎一襲披肩的長袍Sari(沙麗),再於眉心點顆朱紅的Dica(蒂卡),表示已受祝福的印記。印度人愛騎馬,當然駱駝、大象也都是他們的傳統交通工具(在鄉下隨處可見)。在市區最為常見往來奔馳載客的,莫過於有蓬的機動三輪車“Alto”了。印度的交通行進方向,屬英國系統,是開左邊,駕駛座則在右前方,我們有好幾次都坐錯位置上錯方向。陸上交通則到處都是車多人多,但亂中有序,而大卡車後的bumper上都貼有「please honk(請按喇叭)」!的字樣,一路開來,好不熱鬧;但仍常令人有「逆向行駛」的錯覺。住處旅館的電梯也是,比照英國系統,一樓Lobby不算是「樓」,電梯按鈕是0,二樓才是1樓,這果真驗證了初中時英文老師所教的內容,我一直到要走的前一天,才習慣於到Lobby時得按0。


二、宗教之國,種姓制度

印度是個富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國度,奉行五千年之久的印度教(Hinduism)本身,可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融合了宗教、藝術、音樂與人生哲學的多元文化。而且印度教文化是屬於一種包容性(inclusive),而非排他性(exclusive)的文化,所以境內的各種宗教都能和平相處。但是印度教最為人詬病的,仍是其源自於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Caste”,第一等為祭師與貴族,第二等為武士,第三等為平民,第四等人則為賤民(奴隸)。賤民都住在山坡上或小河邊的簡陋破屋裡,並與所養的牛、羊、雞等動物生活在一地,雞犬相聞,自得其樂(帝力於我何有哉!)。我們同行的黃小姐每天下午都會買些水果、餅乾去探望那兒的住民,用她真誠的愛心與擁抱與他們溝通、交談(肢體語言),實在非常溫馨令人感動。但是賤民們是無法上醫院看病的,然而在泥巴裡長大的他們,身體抵抗力似乎特別好,其實他們也可說是沒有生病的權利。這種階級制度,連當年可能到過東印度的耶穌,與發跡於北印度的佛陀,都曾予以批判,但仍無法將之打破,以期最終能造成平等均富。有位印度學者提到有來自前蘇聯與中共的共產運動者,正嘗試推動其所謂無產階級理念,企圖以此打破其舊制,我則答曰,此路已證明行不通,因其結果只會造成「均貧」(equally poor),並囑其對此幻念(delusion)務必要謹慎以對,他這才若有所悟地點頭離去。


三、聖雄甘地

Mahatma=Great Soul Gandhi:原意是聖雄(聖人+英雄)甘地(1869.10.2~1948.1.30),是正義與和平(非暴力non-violence)的象徵,不但印度人將他奉若神明,在全世界上,他也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聖賢,縱觀他從南非的律師生涯開始,到回印度帶動同胞對抗大英帝國的傳奇偉業,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再次以「禁食」來感召印度教與回教信徒之間停止彼此的報復與殺戮。甘地去世之後,被尊為國父“Babuji Gandhi”。如今印幣盧比紙鈔上的人頭,不論是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統統都是甘地肖像,無一例外。我們也在第一天大會活動的行程中,前去他曾被關過的監獄,並往甘地夫人的墓園憑吊,以及到普那火車站前向甘地的銅像獻花致敬(因為很高,所以是乘消防雲梯車上去的!)。


其實這源自於喜馬拉雅(Himalaya)山麓,恆河(Ganga)流域肥沃大地的古老文明,數千年來,不知孕育了多少聖賢先知與高僧大師,傳揚了無數的修行弟子與奇能軼事,而使印度不但是佛教人士朝拜的聖地,也是來自世界各地力行瑜珈(Yoga)功夫與奉行靜坐(Meditation)禪修者最為嚮往的國度。毋怪乎我們在孟買機場不期而遇幾位剛從果阿(Goa)修完瑜珈的台灣年輕女士,也在普那的奧修靜修中心(OSHO Meditation Center)門口,巧遇自台灣的阿普師父。另外眾所皆知,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更以她的畢生(十九歲至八十七歲)心力,投入於東印加爾各答(Kolkatta)瀕死之家的安寧照護,其慈悲愛心無國界,因而也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殊榮的肯定。


四、道德首都

我們這次主要參訪的城市普那(Pune),是距印度第二大城孟買(人口多達一千八百萬)三個半小時車程的「小城」,人口「只有」五百萬。這兩個城市人口加起來就相當於咱們全台灣的總合嘍!因為印度尚屬開發中國家,所以到處都可見正在進行中的基礎建設,工人不分男女,不捨晝夜地趕工,仍然予人相當勤奮、刻苦耐勞的深刻印象。而其新近建好的孟普高速公路,全程六~八線大道,暢通無阻,施工品質不下於美國加州與台灣的高速公路!


印度人高學歷的人士比比皆是,博士滿街跑,醫生也不少。資訊產業的人才更是方興未艾,潛力無窮,但比較集中在位於南印,有矽谷之稱的班加洛(Bangalore)地區。


有位在地女教授在其論文中,語重心長地指出,印度其實並不缺財富,也不缺技術,缺的是道德!這正是當代政治人物的通病,也是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相較之下,此次國際會議所在地的普那,則自詡為印度的「道德首都」“Moral Capital”,在那兒待了一個禮拜,沒有看到有人抽煙、喝酒或穿著低胸、露腿的服飾,而全市的離婚率則是趨近於零,犯罪率也是全國最低,其女市長的形象清新正派,予人相當不錯的印象。

開會之餘,也有觀光行程,造訪了三百年前印度一位英君於普那建造的城堡以及內建的宮殿,真可謂是銅牆鐵壁,固若金湯,碉堡前還有一座印度戰神Omar的騎馬彫像,英姿煥發,神采飛揚,與另一座代表和平的印度教佛陀神祇靜坐的安寧塑像,左右相互輝映。但願有一天和平終能取代戰爭,人間淨土只有祥和沒有爭戰…。


五、印度MIT

普那的所在地,隸屬印度的第一大省Maharashtra,其著名的理工學院,就叫MIT (Maharashtr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與世界聞名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異曲同名,我也趁機幽其一默,這跟我們所謂的“Made In Taiwan”不亦同名哉!


印度MIT,其創校精神,首重提倡「價值觀」的教育:”Value-based Education”。全校共有二十五個學院,也有研究所;其管理學院(College of Management)更是美侖美?,外觀有如一座宮殿;其師生水準也頗高超,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胸都很開闊,具有相當寬大的國際觀、世界觀與宇宙觀。無論教授或學生,開口、閉口都是「和平文化」、「宇宙和平」。在和平研討會上,也有近二十位優秀學生發表了他們純潔無瑕的和平思維與論文,可說是提出了如何締造世界和平的許多「標準答案」,諸如:「家庭是和平的第一個機構」、「為和平而服務(Service for Peace)」,以及探討「通過跨越宗教文化(Inter-Religious, Cross-Cultural)的通婚,以促進世界和平的可能性」等論點,也都是頗具創意的具體創見。而他們應答的鎮定智慧與風度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凝望著這些年輕的面孔以及由他們眼眸中散發出來的光芒與熱情,這些年輕學子們,充滿著純真美麗的熱誠與精力,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印度的未來與印度的希望。毋怪乎現代學者有將印度列為所謂「金磚四國」之一的說法。也就是標榜其年輕世代肯犧牲、能吃苦的人格特質,才不致沉溺於一味追求吃喝玩樂舒適帶(Comfort Zone)的享樂生活。期盼我們台灣的年輕人也能夠深耕結實,內外兼修,不致於徒具一副美麗的外表與膚淺的歡笑,甚至於可能會輸給對岸與南亞的同輩競爭對手。


六、克拉校長 Dr. Karad

印度MIT的克拉校長Dr. Karad,人如其名,是一位有如一顆鑽石般、閃亮開朗的靈魂人物。他白手起家,創校二十餘年來,即建構起一片宏偉的教育王國,其理念與理想即是要結合宗教與科學作為一個完整的課題來解決。他最尊崇的兩位代表性人物,即是十三世紀的印度聖徒Saint Dnyaneshwara 與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Einstein。在其校長辦公室裡,環繞於四周牆壁上,懸掛著世界上各種宗教的代表標誌與經典,有印度教、基督教、道教、佛教、錫金教、耆那教、?教、猶太教、回教、大同教、神道教…等,自然而然形成了一股一種互相尊重,和諧包容的環境與氛圍。毋怪乎印度總統Dr. Kalam於2003年親自造訪MIT時,亦盛讚那兒神聖祥和的氣氛。


Dr. Karad不但在印度MIT現址建造了一座雄偉壯麗的世界和平圖書館,更在普那近郊的聖河支流邊,建立了一處名為「世界和平中心」”World Peace Centre”的聖地,我們於二月三日的晚上即全體聚集於河邊的廣場、講台上,以歌聲、禱聲以及和平之鐘的響聲,還有和平信息的發表與分享,渡過了一場溫馨難忘的和平饗宴。毋怪乎每年有不少來自印度各地以及國外的友人,有如朝聖般的前來參訪,儼然成了印度境內的一處「和平聖地」。其實更吸引我興趣的是另一處座落於普那南郊Veda河,佔地一百四十英畝「聖徒大學」”Divine School”的預定地,全地風水絕佳,七組校舍(七個學院,各有300~400名學生),各擁三棟建築(都是融合印度古典與現代的風格設計建造),井然有序地排列座落於以祈禱廳Prayer Hall為中心的三層環狀結構之中。在已建好的行政大樓裡,大家一起欣賞了校方精心製作的3D Video Presentation。其所謂聖徒教育的理念就是:老師與學生一起生活(住校),一起學習,一起耕作(旁有農場),一起靈修,一起成長,不論修習何種專業,都要於內在培養其成為現代聖徒(living saints)的道德標準與人格修養。佇立河邊,乍見遠方飛鳥,身旁的教授立刻脫口而出:「飛鳥是宇宙中自由的公民。」這樣優美的詩句。


毋怪乎克拉校長亦獲得聯合國的肯定,授予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一職的殊榮,致力推動於人權、民主、和平和包容理念的推廣與教育上。


克拉校長頗具威儀,思想宏觀,但心思細膩,亦有其親切幽默的一面,行程結束前還招待我們到他家裡參訪、用餐。席間我們三位台灣代表還一起獻唱了一首「喜馬拉雅之歌」(雙黃合唱我幫腔),贏得了滿堂喝采與歡樂。臨行前我亦歡喜敬虔地為他們夫婦獻上了衷心的祈禱與祝福。賓主盡歡,功德圓滿,這才依依不捨地彼此互道珍重再見。


尾語:

在飛返台灣的旅途中,克拉校長於此次世界和平會議期間,每天請其學生弟子親手獻給我們每一位(共約160名)與會者的一束玫瑰與「每日一詞」(Daily Inspiration),其美麗芬芳與睿智的話語,仍不斷地在我心胸中迴響,在我腦海中蕩漾…2006/1/30:「和平之道,從心出發」(“Peace from within”);2006/1/31:「自我犧牲」(“Self sacrifice”); 2006/2/1:「清心有福」(“Pure heart”); 2006/2/2「絕對意志」(“Indomitable will”);2006/2/3:「言行一致」(“Consistency of speech and action”)。



enews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