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63 放大格局
出自KMU e-News
高雄醫學大學 第63期 校長的話
放大格局
王國照校長
半個世紀前,杜聰明博士創辦了高雄醫學院,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所私立醫學院,為台灣醫學教育本土化奠基。歷經五十多年的慘淡經營,高醫不僅培育了無數的本土醫學菁英,而且也成為南台灣的醫學重鎮。撫今追昔,我們不能不感佩杜先生的卓識和遠見,才能從無到有,打造出今日黌舍巍然,著有名聲的高醫來。
身為高醫的創始者,杜聰明院長的辦學方針,便是積極實踐培育本土醫學人才為職志,要讓台灣的年輕人在醫學方面有機會一展長才。甚至還開設「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招收培育原住民學生,給予公費優待,畢業後則返回山地服務,為台灣高山族群的醫療照護善盡最大的心力。此外,杜先生更讓早期的高醫成為熱帶醫學研究的重要網絡,厚實台灣本土醫學的根基,充分流露出一位偉大醫者的鄉土之愛。
杜聰明博士的一生,除了阿片、中醫和蛇毒研究享譽海內外,他的後半生最了不起的貢獻,便是創立高醫,並矢言「將其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優秀大學」。而今,走過半個世紀的高醫仍在遵循著杜先生的理想向上提升,向前邁進。我們深知高醫的永續發展,必須建立在不斷地放大格局和勇於投資未來。前者,就是不要讓高醫自囿於一個地方性大學的格局,而能躍升為全國性的、全亞洲的,乃至國際性的知名大學,更能與時並進成為孕育大思想和大觀念的知識場域。至於大量投資未來,更是創造優質校園和培育頂尖醫學人才的不二法門。今天,我們面臨最大的困窘,便是教學及研究空間的極度不敷使用,以及延攬人才與培育人才方面猶待加強。
其實,教學與研究空間不敷使用的問題還不到束手無策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校方建請董事會希望一再延宕的第二教學大樓(即杜聰明教學大樓)亟待恢復籌建的原因。倘若硬體建設尚且不足,連帶也使得邀聘的頂尖師資裹足不來,則奢談大學競爭力,豈非緣木求魚。
教育國際化是潮流所趨。我們體認到傳統醫學教育已不足以讓未來的醫師去面對新世紀所需具備的醫學知識、技能以及合宜的態度。因此,我們提出了「跨機構合作—高雄醫學大學國際化策略」的因應之道,讓高醫的師生有機會獲得國際多元交流互動的經驗,用以提升研究與教學品質。同時,透過這項機制,也相當有助於加強校內外學術研究活動的合作與整合,因而藉由雙方利基的互補與相互依存的關係營造出一個嶄新的學習環境,這不只是雙贏或多贏的新局,當然也使高醫的格局更為開?恢弘。
茲值杜聰明院長辭世20週年,謹以此文紀念杜先生並期勉高醫人見賢思齊,繼往開來,為高醫的永續發展共同打拼。(本文轉載自18期春季號高醫人季刊)
※資料修正日期:2016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