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93 【電影之旅】虛擬與實境──漫談電影的閱讀(下)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93期  一方清淨 人文e館


【 電影之旅 】虛擬與實境──漫談電影的閱讀(下)

通識教育中心 李玲珠助理教授


文明裡的廢墟

新近在電影院裡看的影片,分別是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與蔡明亮的<黑眼圈>,都在華那威秀。

看<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時,意外地,整個觀影廳竟只有我一名觀眾,從頭到尾享受家庭劇院般的自在;但也真為導演傷心,精彩的影片,為什麼賣座如此悽慘?我們的觀眾到哪裡了?蔡明亮的<黑眼圈>好些,共五名觀眾。

多年來,我們的觀眾還是習慣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進戲院就是消費娛樂,也習慣任由導演操控觀影情緒;國片代表枯燥、沒看頭,完全漠視台灣電影在世界電影板塊的一席之地,台灣出現過多位世界級的導演,更不明白我們本土化的內涵是什麼?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描寫一位退休女性的故事,雖然行銷宣傳都聚焦在退休生活,但總覺得影片重心其實不在退休,也不想思索「後現代」,除了司琴高娃精湛的演技外,最能觸動心緒的卻是姨媽遇見兩位「騙子」的劇情。

第一位女騙子金永花告訴姨媽,有一名重病在醫院裡插管的女兒,為了女兒才四處行騙,姨媽收留了女騙子。但當她發現金永花如何在路上用廉價的花瓶與假車禍騙錢後,就將她的行李清到門口,不願再收留。金永花回家見到行李後,明白姨媽的意思,悄悄地將買給姨媽的一尾魚掛在門把上後離開。

當金永花的丈夫抱著一頭鵝,從鄉下找到姨媽,求她救救妻子時,姨媽才知道,騙子不僅因為行騙而坐牢,更因為她親手拔除了女兒的氧氣罩,「殺人」了。

騙子騙錢是真的,但為了女兒也是真的;當承受不住所有的真時,金永花選擇了她以為的解脫方法。知道真相的姨媽,從樓梯滾落地面,也許此刻,她希望選擇的是繼續被騙。

第二位騙子是周潤發飾演的潘知常。他向姨媽借了錢,卻不見蹤影;但當姨媽意外在餐廳撞見他時,他迅即還錢,還買了西瓜到姨媽家。兩人相談甚歡,姨媽似乎談了場甜蜜的愛情,似乎幸福地覓得第二春。

後來因為潘知常的勸說投資,姨媽花費所有積蓄購買靈骨塔位;第二天塔位公司卻人去樓空,兩人的投資完全泡湯,似乎又是一場騙局。但潘知常卻又終宵陪伴姨媽,懇求姨媽相信;直至天明,才落寞離去。姨媽的春夢結束了,結束在孑然一身。

到底男子欺騙了姨媽嗎?看完全片,不知道;但依舊落淚。人與人間的信賴基礎原來很薄弱,是那麼容易碎裂。也許相信人的同時,也害怕相信人;沈溺在假象時,又編織各種理由讓假象變成真相。但最後毀掉真相的,又常常是自己。

<黑眼圈>的英文譯名是: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很蔡明亮的風格,也很蔡明亮的主題。

蔡明亮的電影向來沒有太多敘事,連對話都不多,運用很平常的生活片段,直接進入角色的生命:騷動的欲望、渴望靠近的孤獨、都市叢林的漂泊,絕望裡的永不放棄希望。

拍攝背景拉到蔡導演的故鄉馬來西亞。被圍毆成重傷的華人小康,由外勞拉旺細心照料而逐漸復原,另一名同樣由李康生飾演的植物人,由女傭琪琪照顧。拉旺對小康的溫柔,對比琪琪對植物人的冷漠(超時工作的疲憊);同一張臉孔,更讓人見到深情與憎厭的巨大反差。

在陌生的國度,小康與琪琪的情愫更形熾熱,即使戴著「口罩」(因為森林大火引發的霾害,必須戴著口罩出門;流浪漢小康的口罩是塑膠袋,女傭琪琪的是保利龍碗),都阻絕不了渴望結合的身體。濃烈的煙霧混雜著情慾,劇烈的咳嗽交織著喘息,呼吸困難對抗著絕望的愛情,構成蔡明亮式荒謬的「床戲」。

這場床戲延續為全片最後的鏡頭:疲憊的小康終於躺在下樓工作的琪琪床上,因愛生恨的拉旺,企圖以罐頭鋒利的邊緣劃破小康的脖子;掙扎後的小康與拉旺、工作完畢的琪琪,三具倦極的身體一起躺臥在隨水漂流的床上。

那種衝突後的暫時平和與寧靜,那種似乎有伴卻更顯孤獨的荒涼,正如那一潭深不可測的黑水,在畫面中蕩漾開來,……

幽微的心緒,也持續在觀影後波動。

姨媽與黑眼圈,讓我看到文明裡的廢墟,生命本質的孤獨。

電影閱讀的期許

從上個世紀發展到這個世紀,從默劇無聲到專業分工與科技整合,電影工業確實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嶄新的覺受經驗。讀電影的方式應該可以更多元,藉著虛擬的情境,可以讀人性、讀情感、讀歷史社會、讀國家種族,更可以讀自己。

但如果我們的閱讀方式還是只停留在消費娛樂,只能接受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對藉著電影媒材展現藝術形式的創作者,確實感到委屈。

三月中旬,因為新聞局的國片扎根計畫,到潮州為一群屏東的高中生導讀電影,很有意義的活動。如何將國片的觀眾找回來,不只是導演的工作,不只是輔導金、獎勵金,更需要教育。

期待更深刻的電影閱讀,在新的世紀開展;期望更多朋友進入電影院,支持這塊土地的導演。

後記: 因為幫書店進行系列講座,認識一對帶著孩子一起聽課的夫婦。講座結束後,太太告訴我,夫妻都是陽明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年輕時不覺得文學很重要,進入中年後,益發感受文學的美好。她說:「醫學不完全是科學。」

謹將這段美麗的邂逅,送給南杏。(本文轉載自復刊《南杏》第二期)


enews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