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95 國際學術交流簡介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95期  國際事務中心專題

國際學術交流簡介

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吳明蒼

今年7月原「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改制成為「國際事務中心」,下設『國際合作』與『國際交流』二組,成員包括國際合作組組長卓夙航老師與林妍吟小姐以及國際交流組組長洪純正老師與陳淑媛小姐,共同負責規劃及推動本校之國際相關事務。因為成員們才剛上任,對相關事務仍在積極摸索策劃中。基本上拓展性業務(如姐妹校簽訂、國際學程、雙聯學制等等)及與歐美等英語系國家之合作交流將由國際合作組負責,而國際交流組將負責固定性業務(如交換學生、出國研習補助、交流活動建檔統計等)及與日本等非英語系國家之交流事務。本中心之業務及最新消息皆會公佈在學校的網站上,只要進入學校網站,再點選「資源整合單位」項下之『國際事務中心』,即可瀏覽本中心的介紹,因此不在此贅述。倒是希望藉此園地與大家分享我個人在這幾年從事國際學術交流,特別是與我們姐妹校之一的美國哈佛公衛學院的學術交流,進而與美國其他學校合作研究計畫之心得,並與大家切磋琢磨而使本校與國外之國際學術交流更蓬勃發展。


本校陳田植董事長在民國84年資助成立「高醫-哈佛聯合研究基金」,鼓勵學校之年輕教師、主治醫師及醫學系學生(醫五及後醫三)至哈佛醫學院及公衛學院研習或見習。實施多年後,有鑒於此學術交流僅為單方向,於是計劃推展哈佛學生到本校學習的交流。終於在民國93年促成哈佛公衛學院環境衛生學系每年約6位碩、博士生於1~2月間前來本校修課,課程名稱為「Field Experience in International Occupational Health & Safety」。此課程獲哈佛公衛學院院方認可2.5學分,課程的內容為實地參觀大高雄地區附近的各大工廠,了解生產過程產生的危害,並利用所學尋找解決之道,進而建議資方力求改善(圖一)。當時我對這些哈佛學生提出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與本校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之碩二學生共同完成指定的作業,如此一來語言不再是隔閡,進而促成學生上下課更熱絡的交流(圖二)。當時促成此課程在本校開設的主要原因是哈佛所在地波士頓市看不到大工廠,而高雄市為眾所皆知的重工業大城。此課程也曾在93年接受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補助部份經費,由此可見多利用高醫大的優勢,可以吸引外國學生至本校研習。明年1~2月間也即將有一位哈佛公衛學院環境衛生學系之助理教授Dr. Kales(也是美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至本校及附屬醫院研習環境職業相關的研究與實務,這就是善用本校特色的一個成功模式。此學術交流能夠成功,特別要感謝本校董事長所提供「高醫-哈佛聯合研究基金」之補助,以及目前旅居在美國波士頓的校友陳美瑜醫師(本校傑出校友李沐恩教授之遺孀)(圖三),與職安所的老師和同學們(尤其是彭瓊瑜老師)的熱心協助(相關資訊,請瀏覽本中心網頁「高醫/哈佛」項目)。


另外,在此期間,我也積極與哈佛環境暨職業衛生研究所所長Dr. Christiani教授共同合作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之「Brain Neoplasms, Leukemia, and Petrochemical Exposures」的五年型研究計畫(1999~2005),探討大高雄地區環境石化汙染與石化工業區附近年輕型居民罹患腦瘤和白血病之關係。合作期間,本校不僅每年可以拿到一筆由美國NIH資助的研究經費,而且讓我從中學習如何撰寫研究計畫以及執行研究。因應此中美合作研究計畫的需求,Dr. Christiani教授也義務幫忙本校首次申請美國NIH認可的相關人體試驗許可證,包括 Federal Wide Assurance(簡稱FWA)及Office for 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s(簡稱OHRP)等認證。在台灣沒有幾間大學具有此美國認可的註冊資料,如果沒有這些登錄資料,就沒有辦法向美國政府申請研究經費並進而撥款至國內合作的大學進行研究。目前我們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根據此基礎又重新申請FWA註冊號碼,而本校的OHRP註冊號碼為65-640-1908。有了OHRP的註冊號碼,本校與海外合作之研究計畫,即可使用此號碼與國外研究機構簽約,以利撥款(若有需要可向本中心詢問)。


因為有此中美合作的成功經驗,接下來與其他外國教授合作就愈來愈得心應手,比如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Dr. Hecht教授合作的「DNA Adducts of the Carcinogen Acetaldehyde」,主要在探討不同人種飲酒之代謝物與其代謝基因之關係,此計畫在今年8月也已獲得美國NIH五年的研究經費補助。另外還有二個預計申請美國NIH經費的研究計畫也正在撰寫中,那就是與Dr. Christiani教授合作之「Genomic Analysis of Lung Cancer in Multi-ethnic Human Populations」計畫及與美國Old Dominion大學Dr. Jeng教授合作之「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PAHs and Reproductive Function」計畫,雖然不一定每一個研究計畫皆都能順利地受到補助,但從這樣些合作的過程之中,可以學到很多先進與創新的研究想法,以及如何與國際學者分享學術成果的方式,更增進校與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其實除了Dr. Christiani教授是我昔日的指導教授外,另外兩位教授皆是看到我發表的論文而主動寫e-mail要求共同合作,根據我的經驗這時必須隨時立即回覆他們的信件,不要讓他們的信件如石沉大海般而失去與你合作的熱誠,即使沒有辦法立刻回答信件的問題,也要回覆告知已收到信件並正在處理中,一點小撇步讓大家參考。 總之,國際交流必須靠每一位老師、同仁和學生在各方面(例如學術交流、醫學教育和人道救濟)的熱誠、自動自發與努力,才能夠紮根及永續,藉此園地願與大家分享個人經驗,並共勉之。


enews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