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215 人文社會科學院的使命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15期 人文社會科學院專題 == '''人文社會科學院的使命''' == 人文社會科學院 周逸衡院長 人文社會科學院101年通過教育部審核,並於8月1日下午4時30分假校內濟世大樓一樓盛大揭牌,為高醫大教學發展史開出新頁。 高雄醫學大學自民國88年起至今原設有「醫學院」、「口腔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健康科學院」及「生命科學院」等六學院,101學年度新成立之「人文社會科學院」整合隸屬於健康科學院的「心理學系」、「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隸屬於護理學院的「性別研究所」,以及將原「通識教育中心」的體育組與語言教學組教師擴充改為「體育教學中心」及「語言與文化中心」、人文與社會科學組及自然與應用科學組擴充改為「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與「基礎科學教育中心」,並將原通識教育中心之老師依其專長,分別歸入各教育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院」不僅持續延聘優異師資加入既有之系所與中心外,並將於五至十年內逐步增設以教學為主研究為輔之中心,如醫學人文、醫療法律等中心。有關學院的特色,大學部將著重理論與實務兼顧,本科與跨領域並行;研究所則致力培育提供健康與醫療產業中,有關心理學、社會學應用(如性別)以及社會工作所需之高級人才,未來院內更將視環境與自身條件規劃擴充成立碩、博士學位學程,招收跨領域之研究生,以延攬各界優秀學子加入「高醫人」的行列。 人文社會科學院的成立,是塑造「高醫人」人格特質的重要推手,學校從技術性、職業取向領域的學院發展到以價值與人我取向的學院,不僅將使本校成為一所更為完整的大學,且證明我們已經充分體認:人不是只有「生活」層面,還有「價值」以及更高層次的追求。另一方面,人文、藝術及文化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點,高醫在此時跟上潮流設立人社學院,當然是自我期許讓學校能對社區、地方乃至整個臺灣社會,都有所貢獻。另外,周院長也提出三個盼望,以期勉所有師生同仁: 一、整合:這部分包含院內及各院之整合。首先,院內的教師來自其他學院及通識教育中心,各有不同的學術專長背景,因此院內必須先加以整合,型塑學院的文化;另外,本學院必須與各學院齊心協力,致力於各院所需的人文社會教育,並推動各式人文藝術活動,創造富含人文社會氛圍的校園環境,使本校學生在學習醫療照護專業知能之同時,亦能有深厚的人文素養。 二、包容:由於人文社會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其成效無法立竿見影,必須從長遠的影響觀之。另外,人文社會的研究必須仰賴深度的描述、闡釋與理解,才能產出研究結果,也需要累積聲譽才會有人求助;在量化評比下,較無法即時呈現漂亮的績效數據,這是學門特性使然。因此,期盼各方包容,並積極修改相關規定與制度,讓人文社會科學院能有機會在此深耕萌芽、日漸茁壯,唯有如此本校才能產生本質上的改變。 三、使命感:每一位畢業自高醫大的學生,必定都會經過通識教育的教導,因此通識教師應有強烈的使命感,體認到自己是塑造高醫學生人格的重要推手;必須時時檢視我們的課程與教學,根據人文理想與學生學習成效不斷地進行改進與調整,並與同行老師合作與交流。期待透過人文社會教育的陶冶,高醫大畢業生在未來服務人群時,不僅看到醫療照護面向,更能同理體會被服務者背後的生命經歷、背景與脈絡,成為一個具有高度人文素養的醫療照護專業人才。這個任務雖沈重,但相信在人社院的每一位專兼任老師全力以赴之下,必能達成。 欣見人文社會科學院從無到有,正在萌芽成長之中。期許所有「高醫人」,未來共同攜手、踏實地往前邁進,一步步實現我們從創校以來即秉持的理想--培育出一群兼具人文素養與專業能力之健康與醫療照護人才。 [[enews215]] [[Category:人文社會科學院專題]]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18.222.56.71
該IP的對話頁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