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16 從「學士後醫學系」作文閱卷談語文教育(詳全文)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 第16期 分享園地 =='''從「學士後醫學系」作文閱卷談語文教育'''==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玲珠''' 人類是群居動物,從生存的需求、生命的歡愛、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都必須在社群中才能圓滿,也突顯單一個體與群我間溝通、協調的重要性;語文教育的教學目標即希望利用課程設計、教材單元提昇表達能力,豐富對生命的整體認識與理解,就實用價值的目標而言,應該在教育體系中備受重視。然而在科技領導一切、功利主導價值的現代社會中,語文教育,特別是國文教學在要求精確、量化的潮流下,顯得不合時宜,在簡單化的機制下,顯得模糊曖昧;殊不知生命面向本就複雜多元,人性也非只落在善、惡兩端的數線上;殊不知對不同生命的認識與理解才是尊重的基礎,對不同生命悲苦的擔代、同情共感才能發展出真正的同理心,人文知識不能等同於人文素養,道理未進入生命、未落入實踐,不會發生作用與力量。在語文教育中,作文是最能發現個人的思維邏輯與情感脈動的表達方式,也是最能呈現時人價值觀、教育問題的測驗;今據本校「學士後醫學系」考試作文閱卷時發現的現象,對國文教育提出一些反省與思考,亦期待提供同學另一種自學參考或應考準備。 1.引用法的謬誤: 寫作時引用名言錦句,確實能突顯個人的知識程度,並增加文章內涵的豐富度,但若引用不正確或張冠李戴,則有畫虎不成之弊。本次閱卷中發現的引用謬誤,如:將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誤植為春秋戰國時期名言,將蔣介石謂「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誤植為國父,將徐志摩詩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誤植為朱自清,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誤植為穆罕默德;……。或出自同一補習班講義歸納的名言錦句,不管作文題目為何,逕自引用華佗、葉天士語,動輒「大醫……」、「醫者……」,雖然緊扣著考試性質,但忽略引用後更重要的是個人論述,以凸顯個人的思考與觀點,只是徒然落入人云亦云,文章中完全不見所謂新新人類的豐富與獨特,只見屢被詬病的八股文章,不禁令人嘆息,更深自反省語文教育何以只落得表面的敷衍應付,全然不見文學生命的本質----真性情,作文是「心畫心聲」,真實面對、整理自己的思考,應才是作文的基礎。 2.用詞邏輯謬誤: 數學、理化學科的分析、推演、歸納訓練確實可以加強理性思考能力,一般人卻常忽略語文教育的表達訓練中,更是邏輯思維能力訓練的基礎;因為表達必須透過詞彙、語句整理思考,應是更重要的理性訓練。本次閱卷中發現的用詞邏輯謬誤,如:「成人連體嬰」,其實想表達的是伊拉克的連體姊妹花,忽略「成人」與「嬰兒」是不同的概念;「病人抱著孩子到小兒科就診」,其實想表達的是父親抱著生病的孩子,「病人」是小孩,並非大人,生病的主體不同;……。表面上只是小問題,也不影響閱卷者的理解,但由此也可供反省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許多邏輯有問題的表達;特別是泛政治化現象,經常將語言表達與土地認同、政治立場混同,利用全稱命題﹙全對或全錯的是非二分命題﹚簡化生命的複雜面向,忽略語言形成的個別性因素、溝通的實用性,承載太多非語言性的干擾因素,反而妨礙了溝通。因此,如何利用語言文字精確個人的邏輯思考,亦應是寫作時值得注意的重點。 3.用詞不當謬誤: 語言表達的基礎單位是詞彙,詞彙本身是中性,要放在句子中才能見出用詞得當與否。本次閱卷中發現的用詞不當謬誤,如「養貓養狗的宿主」,其實想表達的是有個人養了貓和狗,應該是「飼主」而非「宿主」;「史懷哲到了兔子不拉屎的非洲」,想要表現幽默,卻忽略作文需要的指實性,尤其這位考生還將兔子寫成免子,反造成另一種「笑果」;「屈原投江自刎」,使我們的愛國詩人二度自殺,忽略投江與自刎是不同的死法;「神經病」、「精神病」混用,忽略二者是不同的疾病;……。所謂「見微知著」,我們日常生活中與人的溝通、互動產生障礙或衝突時,若仔細留心,或可發現常肇因於用詞不夠精確,詞不達意,更嚴重者則出現語言暴力;因此如何讓自己的表達更貼切,需要在語文教育中留心與學習,明白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對象實應有的合宜用詞,將是圓滿人際相處的第一步。 4.寫作立場謬誤: 良好的表達絕非僅是辯才無礙、言詞犀利,亦非僅是辭彩華茂、生動感人,更需要高度的智慧,能洞悉彼此關係做一妥適的應對,所以過程中包括對內的思緒、情感整理,對外的尊重、體貼生命,因此確認對話對象是良好表達的第一步驟。注意作文時的行文立場是寫作的基礎,也是閱卷時經常發現的錯誤,如:「你說是不是?」「你認為呢?」忽略此時的「你」指稱的是閱卷老師,忽略考生寫作與閱卷者評分是二件不同的事,不需擔憂,更不需質問;或見「讓我們一起……吧!」忽略閱卷者需要一起……嗎?或見以「共勉」、「至盼」收尾,更令人感到啼笑皆非,使閱卷者彷彿又見當年恩師的殷殷叮嚀;特別是許多人寫作論說文時的「凜然大義」,令閱卷時備感需要齋戒沐浴、必恭必敬;……。以上錯誤的發生皆與行文立場有關,未認清寫作、閱讀的對象是誰?自己與對方的關係為何?什麼樣的應對才能圓滿、恰得其分?更忽略寫作時的誠懇、真實,以為寫一些人云亦云的道理即能得取高分,其實真正損失的不僅是分數而已,更大的損失在於失去真實面對個人的思緒、情感的機會,寫作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因此寫作不只是文學家的工作,而是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不同情境底下都應該做的整理與表達。 5.暢達性的寫作: 無論古今中外,最好的文學作品都不僅是靠華麗的文辭取勝,作品感人的力量更非只來自於作品形式,許多文學家都希冀以最平實、簡樸的文字傳達最動人的文學力量;因為文學的感人應該來自內容的厚實恆久、思維觸角的豐富多元、情感的真實深刻。許多人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其實太過重視文字的修飾,反而略作文的根本---個人對事物的思考與觀察及真實的感受。制式教育更扼殺許多個人化的創意、漠視個人的感受,是非選擇題的作答習慣僵化了對生命的覺受與彈性;忽略作文只是利用文字將個人看到、聽到、覺察到的事物,透過個人的思考、情感,利用文字表達出來而已,明白作文的本質,寫作何難之有?每一個人都可以、也應該表達自己,在不斷的「表達」過程中,琢磨自己、清晰自己,都助於更客觀地認識自己。如何流暢地表達才是作文更本質的鍛鍊,許多人寫作的困擾是「情溢乎辭」,即感受、思考的部分遠多於文字表達出來的部分;寫作前記得「我手寫我口」,放下形式的羈絆、對文字的雕琢,努力地將腦海中的思考、意象,心中的感受盡量地捕捉下來,也許就會發現作文並非難事,可以更輕鬆、愉快地「表達自己」。 以上提出的數點僅依據閱卷所呈現問題,及個人十多年來從中學到大學的教學經驗與觀察,提出一些也許可以讓畏懼作文或對寫作有興趣的同學參考。 '''編按: 李玲珠老師為本校負責架設「高醫文學網」,詳見「充電小站」高醫文學網簡介。''' [[enews16]] [[Category:分享園地]]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