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19 別時容易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9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國殤與隧道之夢'''==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玲珠 [[Image:人文館.jpg]]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悔也)。…… 屈原 《楚辭.九歌.國殤》 「九歌」是流行於江楚一帶的民間祭歌,據說屈原襲用後改寫;在這一套祭歌中,祭祀了山神、河神、雲神、太陽神 …… 等,都和人類存在的自然環境有關,只有國殤祭祀的是「鬼雄」,是為國捐驅的人。古今中外,死亡一向是人類忌諱、避談的話題,因為死亡這個實存現象背後包含了必須承受生命幻滅的痛苦、面對孤獨的恐懼、情感必須割捨的哀傷,其實也隱含著死後是否有靈的茫然;即便科學高度發達,面對死亡,仍有許多無解,無論是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死亡,只有「經驗」而已。 生死本在同一過程裡流轉,有生必有死,活著實際是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終站,也可視為生命的句點,一種圓成的形式。每讀〈國殤〉,常想起日本導演黑澤明的《夢》,這部影片中「隧道」一段,描繪的是一群捐驅的士兵,因為不知已經死亡,仍扛著槍、踏著紀律的步伐無止盡地邁向戰場;當唯一倖存的小隊長告訴他們已經死亡的事實,士兵鐵灰的臉龐乍現驚愕失措、無法置信,繼而轉為頹喪哀傷,及對家人的擔憂與不捨。總覺得黑澤明的「隧道」是另一種〈國殤〉的詮釋,透過儀式祭告死者安歇,希望生命不再流浪,可以歸止。姑且不論死後是否有靈,但希望每一種形式的「生命」都得到更具情感的對待,應是祭祀的本質;安頓生命,安頓生者,也安頓死者。原始的祭祀行為中其實蘊含著人類的謙卑、對生存環境的禮敬,對生命疼惜的體貼,萬物有靈蘊含的是更深的情感眷戀。 二二八可以算是這塊土地的國殤日,無論手牽手、路跑、音樂會、植樹、紀念館 …… ,不同的方式都表達人類祈求和平的願望,都寄託生命應該得到保護,不應遭受傷害的渴望;創傷可以撫平,走過的歲月更應成為面對未來的智慧,融合必須以愛為基礎,願意尊重不同的生命特質,寬容生命的不同狀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生命的祭告實具更深刻的人文關懷。 e館小考: 活絡一下思維與想像吧! 回顧生命中最難堪的傷害,檢視自己面對的態度如何?憎恨、厭惡、傷痛、淡漠、寬恕 …… ?觀察不同態度下,心緒變化如何? 歡迎進入高醫文學網:http://kml.kmu.edu.tw回答問題與交流 [[enews19]] [[Category:一方清靜 人文e館]] [[Category:李玲珠]]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