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260 談公民素養與移情同感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60期 人文社會科學院專題 == '''談公民素養與移情同感''' == 人文社會科學院王儀君院長 從1980年代末期,「公民素養」結合通識教育的政策開始列入各國高等教育的範疇。雖然許多大學課程的設計均強調,大學不應僅是職涯專業能力的訓練機構,且應以「術德兼備、博廣博涵養、建構宏觀視野」作為教育目標 (黃雅淳、劉金源75),然而對於「公民素養」,各校自有不同的定義與授課內容。早在1980年代,多半大學的公民課程設計就涵蓋了倫理、民主、科學、美學與媒體,基本議題也涵蓋認識民主政治、瞭解個人在社會上的權利義務、具有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以及尊重他人的態度等,但許多西方學者認為,大學內公民素養各項實施成果和期待有明顯的落差。舉例來說,曾任英國國家教育研究基金會的喬安娜•李•梅台絲(Joanna Le Metais)教授在1997年,沉重的指出,當時英國教育體系未能灌輸學生處事基本技巧、基本價值、發展創新、解決問題、面對未來等議題(Le Metais)。李•梅台絲所謂的大學生該有的「基本價值」,其實包括了自由、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以及價值衝突時的處理方式等面向(7-10),其所謂處事「基本技巧」則包括批判性思考、靈活性、合作的習性,以及終身學習的培養等(1-3)。李•梅台絲震撼式的發言,雖然引起許多側目,但在過去二十年,這些問題已經引起許多回應、探討與實踐。許多學者也認為,李•梅台絲所提之各項價值與策略,確實值得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大學老師們思考。近年來,文化、經濟、歷史、政策、社會各類議題已被高等教育機構採用為公民教材;不可否認的是,其中強調樂觀、堅持、自我節制、批判思考和同理心等議題更是通識教育中不可缺的一環。 高雄醫學大學公民素養的核心價值包括了倫理、尊重多元與批判思考,書院精神也囊括感恩、熱心、尊重、禮貌、團隊、關懷。其實這些理念的源頭就是尊重多元與互為主體的概念,以期共生共榮。值得注意的事,此一互為主體的發展涉及情感,因此,我們鼓勵感恩。誠然,在教育的領域裡,我們期盼每位學生都能瞭解自我,適情適性,自强自信,並且能發展自主性和能動性。我們常聽到這兩句話,「活在讚賞和肯定中的孩子懂得體諒、知足、感恩;活在支持和認同中的孩子懂得珍惜、自愛、自尊」。這兩句話道出情感的認知的重要,這也和艾瑞克森(Eric Erickson)提出人的「同理心」一體兩面。艾瑞克森認為,孩子透過自我瞭解與人際互動,產生相互信賴,才能健全發展(37)。套一句現象學大師艾德蒙 • 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所說,移情同感(empathy)可以將周圍世界連接起來,直至無限(Smith 71)。在千變萬化的社會裡,我們不難發現,移情同感是一種外推的精神(沈清松 64),它不僅可以塑造主體的延展性與超越性,移情同感所提昇的倫理主體也能夠做出深層的思考與判斷,體會與落實感恩、熱心、尊重、禮貌、團隊、關懷的意義,並且進一步解讀生命的價值。 (本文主題「公民素養與移情同感」的相關論文將出版於國立中山大學通識中心) [[enews260]] [[Category:人文社會科學院專題]]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