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32 大學青年如何建立解放而獨立的自我認同?( 詳全文 )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 第32期 學務處專題 ==''大學青年如何建立解放而獨立的自我認同?'' == '''學生事務處學生輔導組 顏正芳組長''' 無論在學生輔導組或精神科的門診,常常聽到一些就讀大學中的年輕朋友如此抱怨:「唸我現在就讀的科系不是我自己想要的,我爸爸說唸這一科以後找工作比較容易,可是我一點興趣也沒有」,或是「我的同學們每個都很苗條、打扮入時,我總覺得比不上他們,所以拼命減肥,但日子過得很痛苦」,或是「同學們都說以後畢業要走一些熱門的臨床科系,而我喜歡的是比較冷門的科系,可是怕和別人比較就被比下來了」。 當年輕的大學生朋友如此述說,從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困擾,自然為他們感到擔心,但同時也心生疑惑:如果是大學新生對自己所讀科系抱怨沒興趣,可能是當初選擇時未深入了解所致,但如果已經大四了、即將畢業,卻仍抱怨自己所讀非自己意願,那麼過去三年他曾經營造過自己的大學生活嗎?如果為了與他人比較身材、外貌而犧牲自己的健康,過得一點也不快樂,那勉強自己這麼做的動力又是從何而來的?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台灣的大學生似乎較缺乏獨立而解放的自我認同。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發展過程,從小到大會受到環境持續的影響,例如尚未就學的小朋友常說:「我爸爸媽媽說 … 」,上小學後常說:「我們老師說 … 」,到了青少年變成:「我的朋友說 … 」,也就是一個人在一生中會接受到旁邊重要他人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並加以認同,且不同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認同對象。然而到了青少年後期,個體自然會從這麼多的價值標準中融會選擇,加上自己的看法,形成獨立的、解放的、不受他人桎梏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舉例來說,也許父母親從小期待孩子以後當醫生,這孩子在成長過程逐漸發現自己對這條路沒興趣,或是合理評估自己能力後發現不可能達成父母的期待,這時候自然會去思索如何重塑目標,也就是「這條路不通,那就換一條路走」。但如果青年一直未能發展獨立而解放的自我認同,對於權威他人所賦予的價值感到質疑,卻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或是缺乏行動力去追求,只會一昧地抱怨他人、自艾自憐,那就徒然耗費青春,無助於未來人生的進展了。 人的一生都是不斷摸索嘗試前進的過程,也許會走一段冤枉路才發現自己真正的定位和價值,但還是值得定下心想想:在價值觀如此多元甚至混亂的環境中,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是什麼?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不盲目跟從流行的標準,才能無悔地過這青春年華。 [[enews32]] [[Category:學務處專題]]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