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36 【憶往思舊~高醫人話高醫事】高醫半世紀史話--蔡景軾副教授憶高醫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6期 分享園地 == '''【憶往思舊~高醫人話高醫事】''' == 2004 年,高醫五十歲,屹立於南杏半個世紀;當開啟塵封的記憶之門、向歷史源頭漫溯時,可以抖落多少音容笑貌、悲欣交集?有胼胝奮鬥的血淚、簡陋克難的將就、百事待興的劬勞,更有篳路藍縷的扶持、學術發展的軌跡、殷殷的祝福與期許。艱辛也好,痛苦也罷,當一切都走進歷史時,卻交融出深刻的回憶,也能提煉出甜蜜的溫馨;歷史回憶是最佳的催化劑,透過許多人的口述、追憶,讓我們進入燦若繁花的大觀園,一品不同角度的高醫歷史。 「憶往思舊——高醫人話高醫事」,這個單元匯聚與高醫相關的眾多因緣,共同編織高醫歷史;希冀在緣起不滅的網絡中,每位高醫人都能尋得與自己生命相對應的歷史,在每一分對應中感受歷史恆存的靜定力量,進而願意將小我納進大我中,凝練出歷史的向心力:「高醫薪傳」。 寫自己的歷史,找自己的認同,高醫人「半世紀的回顧」。 高醫人話高醫事 主編 李玲珠 敬上 '''高醫半世紀史話--蔡景軾副教授憶高醫''' [[Image:憶高醫36.jpg]] 撰文者:蔡景軾副教授 ‧日本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 ‧曾任高醫共同學科兼任副教授 ‧曾任高雄市議會簡任主任祕書 ‧曾任高雄市政府顧問參事 '''白頭宮女談當年往事''' 1954年高雄醫學大學成立,今年正逢建校50的金禧之年。筆者有幸,自從籌備時期開始,即與高醫結緣,很自然地參與籌建工作,嗣後又參與教學及董事會的事務,前後長達四十多年,經辦不少大大小小的事。因此,當林副校長一再要筆者寫一篇文章刊在紀念特刊時,難卻盛情邀約,願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心情來寫故事,以饗讀者。 當年筆者35歲,如今已是85歲的白頭老人,因親睹當年各項事蹟,從籌備、開課,到完成學校的成立;筆者願意從籌備時期的種種及創校後的點點滴滴回憶,詳實向讀者報導,幫助所有關心高醫的人士多一點了解,對於高醫的歷史有更正確的認識,增加對高醫愛護之心,對高醫的發展有更多的幫助,就是筆者寫這篇文章最大的心願。高醫有今天的榮景,是許多人貢獻的結果,包括董事會、主管機關、教職員工、畢業或在校校友、關心高醫的各界人士,這些人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筆者也藉此向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但筆者畢竟年紀大了,也許在文中有記錯或說錯的地方,敬請各位不吝指教,惠予指正。 '''高醫創校,杜氏首倡''' 1953年8月,當時擔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有台灣醫學之父之稱的杜聰明博士,即將屆齡退休(當時規定滿60歲),杜氏鑑於台灣醫學教育的實際需要,在退休前即發起創辦一所醫學方面的學校。因當時他在台北,曾向私人或台北市政府申請撥地興建,但均落空。後來經人指點,如到高雄申請公地辦理建校,也許希望較大,比較容易達成目標;所以杜博士就決心到高雄來試探機會,後來演變成為高醫的創辦,因此,可以說高醫的成立是杜聰明博士首倡的結果,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當初只想,撥租公地''' 杜博士於1954年7月2日下午三時許,率同其門生何禮棟博士(當時擔任省議員)及陳江山博士(當時擔任監察委員)兩位,一起到高雄市議會拜訪,目的是先取得市議會的支持,再向市政府申請撥地。因為在事先沒有連絡,正副議長均不在議會,就由當時擔任市議會主任秘書的筆者接待;問明來意之後,筆者即告訴他們,擬在高雄市設立大學一事,一定會受到市民歡迎,第一本市尚未有大專,第二本市在日治時期就有設置熱帶醫專之議,甚至連設校預定地(約十甲地)都規劃在案,此案一定可樂觀其成。聽了此項說明之後,杜博士等甚表興奮,露出笑容,並有急著到現場去看一看的表示,筆者也順著他們的意思,用吉普車載著他們前往林德官、現高雄師大校址,當時是合作農場察看。同時筆者也告訴他們,這塊十甲地於今年5月中已答應省政府撥出一半五甲地為高雄女師建校之用,所以共剩下五甲地可用;杜博士表示五甲地也夠用了,並滿意此行的收穫,預定第二天前往市政府洽談。然後滿心喜悅地,順著當時六米寬的產業道路--五福路回返。 '''慷慨捐地,拿去用吧''' 就在回程中,經過現在五福路及中山路口,即大統百貨公司及中山體育場附近時(當時是一片農田,什麼建築物都沒有),看到田地中一棟很有氣派的洋式建築物;筆者告訴杜氏是陳啟川先生私宅,杜氏則表示與陳氏也是老友,應該進去表示敬意,就臨時起意,按鈴進去拜訪。我們四人都與陳氏相熟,陳氏看到故友來訪,甚表歡迎。當時在陳氏客廳中有一客人,即立法委員何景寮先生,我們與何氏也是舊識,因此大家對此次的相遇,甚感奇妙難得。 陳氏問明我們此行的目的後,就毫不考慮地表示,陳家在建國一路邊有三甲多土地,如合適即拿去用吧。杜氏聽後又驚喜又興奮,沒想到在台北努力了年餘,沒有辦法實現的願望,在這三言兩語中,竟然作夢似地實現了,一直說太好了,太好了,不過……,陳氏問不過什麼?杜氏答以三甲地當然可以設校,但如果要辦一所像樣的大學,恐怕嫌小一點;陳氏聽了又考慮了一會之後,即說如不嫌太偏僻的話,陳家在安生村有十甲多田地,就拿去用吧。杜氏及在座的人員一聽到陳氏毫無條件地捐地興學,表示敬佩。高醫就在這樣的情形下懷孕了;這個決定高醫命運的重要時刻,大約是在下午四時半左右。 在這歷史性時刻,有六位名紳做了見證人。捐地的主角陳啟川先生,當時還沒有擔任高雄市長,因為是富家之後,早已是高雄市的名士,受贈者的主角杜聰明博士是名聞海內外的大學者,在座的另外四位見證人是立法委員何景寮先生、監察委員陳江山博士、省議員何禮棟博士、市議會蔡景軾主任秘書。當時在座的這六位,前五位都已辭世,只剩下筆者一人尚在。 歷史性時刻過後,筆者就陪他們到十全一路旁安生村來察看一下;當時是一片水田,遠眺壽山,地勢高、空氣好,不怕淹水,土地平坦建校容易,十全一路當時只是六米寬的產業道路,將來拓寬後與市內的交通也不算是很困難。一行人看完之後,甚感滿意又懷著充滿希望的心情,踏上歸途。 '''各界捐款,提供資金''' 有了校地之後,主要問題解決了。杜博士囑託筆者幫忙所有的文書庶務工作;首先成立籌備委員會,作為各項籌備工作的決策單位,委員網羅高雄市各界有關人士參與,筆者也被聘為其中之一員。 另一方面也開始向外募捐,籌備基金應用;同時也依法成立董事會,以便成為營運的主體。首屆董事九人中,除杜博士、陳啟川先生,因考慮貸款方便,就敦請了三家民營銀行董事長來擔任董事,另幾位是熱心公益的捐款者,均為社會上聲譽卓著者來出任。第一次董事會是在台北召開,推陳啟川先生為董事長,杜聰明 博士為首任院長。 當時向各界募捐時,除了現金外,也有人捐出鋼鐵或水泥,於建築校舍時,可以應用。 '''高醫定名,曾有另案''' 杜博士原希望校名用「瀛州醫學院」,它是從神仙所住的瀛州、蓬萊、東寧等三個地名中選出來的,但筆者建議用「高雄醫學院」。理由是這個學校設在高雄,而且「瀛」字不但筆畫多,又不好寫,更重要是如果有人問起瀛州是設在那裏時,必需費一點口舌說明設在高雄,如果用高雄醫學院的話,那就不用說明,大家都會自然明白設在高雄的。後來還是提出籌備委員會討論,開會時大多數人贊成筆者的主張,決定校名定名為高雄醫學院。 '''坐噴射機,籌設高醫''' 校名、科系等基本問題解決後,一方面辦理董事會的登記手續,另一方面接到了教育部八月二十三日准予籌備的公文後,積極開始各項籌備工作,就是邊募捐,邊著手籌建校舍的工作。九月一日教育部正式准予招醫科六十名。當時校舍正在設計中,什麼設備都沒有,怎麼可以招生?筆者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新就任的教育部張其昀部長,採取了開放政策,鼓勵私人興學,尤其是對杜博士特別信任,加上董事長是陳啟川先生,更可放心,因此他上任後第一所批准的學校就是高醫。 接到教育部公文之後,馬上準備招生,舉行入學考試,接著放榜之後,即於十月十六日舉行開學典禮。如果照一般程序辦理的話,起碼也要一年以上,但高醫於七月二日懷孕起至十月十六日誕生為止,前後共有107天,好像搭乘噴射機一樣,實在太快了,令人有如聽神話般的感覺。 '''借用小學,創辦大學''' 10月4日錄取學生放榜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在什麼地方上課?因為當時校舍還沒有著手興建,根本沒有校舍可用。忽然間,筆者想起,離開學校預定地不遠的愛國國小,前幾年曾借出大禮堂及一間教室作高雄市地方自治人員訓練班使用,因筆者曾被邀去擔任講師,所以知悉該班要停辦一年,正可借來使用,即陪杜院長前往該校拜訪王明德校長;王校長表示非常歡迎,不過最後決定權是屬於教育科長及市長。因此,馬不停蹄,即時轉往市政府拜訪馬誠久教育科長及謝掙強市長,他們兩位都欣然同意,於是解決了一件大問題。 借到了大禮堂及一間教室之後,馬上設計使用分配並開始佈置。大禮堂方面,將其分為三部分,一為教室,約佔四分之一,二為寢室部分,約佔二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一作為圖書室、交誼室、餐廳綜合使用;而炊事場則設在外面,廁所則與國小共用;教室方面,全部充為辦公室。設備方面,先做了六十一張連體式課桌椅及廿多張上下雙層的床舖之後,就等待開學的來臨了。 '''自我定位,三婆角色''' 高醫成立以前及以後,筆者參與不少事,那筆者在此期間,到底扮演了那些角色,如果有人問到的話,筆者願意回答「我扮演了高醫的三婆」。 何謂三婆?即是媒婆、產婆、看顧小孩的老阿婆。 1954年的7月2日,陪杜博士到陳公館拜訪老董事長,高醫在三言兩語中,閃電式懷孕,筆者不是媒婆是什麼? 高醫開始籌備,所有的文書、庶務工作、招生、放榜、借用校舍、上課用的課桌椅的籌備等都是通通由筆者負責去設法解決,一直到了順利開學上課。所以筆者認為是做了產婆的工作,相信沒有人會表示不同意的。 學校開學後,又被聘擔任兼課工作,又兼建築委員、董事會主任秘書等多年,一直協助高醫的成長及壯大,等於是在做看顧小孩長大的老阿婆工作,時間大約有四十年以上。 筆者在高醫扮演了三婆角色,時間又在四十年之久,怎能說不會發生深厚感情?所以筆者對高醫確實緣分極深,感情極厚。因此筆者對高醫只有祝福再祝福,祝福她日益茁壯、永存於世,而且成為令人嚮往的著名學府。 編輯後記 蔡教授與高醫的關係、情感均甚深厚,雖85高齡,仍願為高醫著手「史話五十則」,目前已完成三十則,待完成後將結集出版,令人期待。因本刊篇幅所限,暫將原文做部分摘錄,側重建校過程的史話;謹此說明,並向 蔡教授致意。 [[enews36]] [[Category:分享園地]]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