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77 2006年SCOPE計畫-奧地利Innsbruck醫院婦產科見習心得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 第77期 語言中心專題 =='''2006年SCOPE計畫-奧地利Innsbruck醫院婦產科見習心得''' == 醫學系五年級 林奕萱 前言 記得大一時所修的德文課,德文老師在耶誕節時辦了個德文派對,邀請了幾位當時大五的學長姐們分享他們到德國醫院見習的點滴。當時還是大一新鮮人的我,心中感到十分驚奇與羨慕。學長姐們播放著一張張手術台上、病房裡和見習後旅遊的照片,述說著他們在醫院得到許多親自動手、為病人服務的機會。當時心中想著,將來有機會我一定也要到國外見習!到國外旅遊在現今的社會已經不是件希罕的事情,但是能到國外的醫院中「工作」絕對是個難得的經驗!醫學系系學生會提供了「見習交換」與「研究交換」兩種計畫,由於本身對做研究比較沒有興趣,因此四年級學年剛開始,便參與了相關的甄選審查,錄取之後,便等待著四升五的暑假出國見習機會。(見習交換限制修畢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生的學生才能參加) 初到Innsbruck 經過漫長的飛行及火車車程,順利來到美麗的交換城市-位於奧地利西邊的Innsbruck。Innsbruck以舉辦冬季奧運而聞名,曾經於1964年及1976年舉辦冬季奧運。此外,她也是奧地利西邊提洛爾省(Tirol)的省會。在台灣前往奧地利的旅行團中,Innsbruck並不是一個受到重視的地點,維也納、薩爾茲堡,甚至是哈修塔特,都比她來得受到旅行團的青睞。但是在交換期間,我深深體會她的獨特美感。當初選擇Innsbruck,只是考量著她在三個交換城市中距離德國最近,方便假期時前往德國旅行和觀看世界盃比賽。這麼個陰錯陽差的想法,讓我幸運地多認識了一個被群山圍繞的城市。 醫院 既然進行的是交換見習計畫,認識醫院當然是必備行程。我所見習的醫院是LKI(Landeskrankenhaus Innsbruck Universitaetskliniken),翻譯成中文大略是「省立Innsbruck大學附屬醫院」。據稱這間醫院的Cardiology為全歐洲第二把交椅,但所見習的科別是婦產科,只能從旁人的敘述來體會其Cardiology的厲害之處了。整個院區佔地廣大,建築物並不高(約七層),所以醫院拆成好幾棟,散佈在院區之中。見習時間為四週,以兩週為一單位,總共run兩個「小科」。例如我前兩週待在Geburthilfe(助產)、後兩週則在GynaekologieIV(婦產科第四科)。 [[Image:77-11.jpg]] 原以為在Geburthilfe會看到很多接生的鏡頭。不過我所跟到的醫師似乎以做產前檢查見長。第一週每天都待在檢查室,一直盯著超音波,看寶寶的頭圍、股骨長、看器官正常與否、有否按照週數來發育等。第二週要求到一般檢查室,看到的就變成一般的內診、子宮頸抹片、乳房檢查、分泌物鏡檢等。雖然醫師們多多少少會說一些英文,但是當病人進來門診時,醫師其實是沒有時間詳細解釋的;而婦產科的lecture,我在台灣也尚未正式上過課,手邊的pocket book也不甚詳盡;但是只要問問題,醫師們都很樂意盡量以英文回答。第二週的某天,醫師突然問我會不會怕血,心想:進開刀房的機會到了!信心滿滿地回答說"NO, I don't." 後,便被領往開刀房,觀看我生平第一個手術。 首先老師先問我是否學過刷手,恰巧四下的臨床診斷學課程剛好教過刷手,正好學以致用。拿起刷子刷過指甲縫,正準備向手背刷時,卻被執刀醫師大喝一聲!原來Innsbruck醫院的刷手過程,只需要刷指甲縫,其他手掌、手臂只需要用三道程序的清潔液充分揉搓後,即完成刷手程序。進到開刀房後,流動護士與主刀醫師的態度也令我感動莫名。經常聽到學長姐說開刀房中,clerk之「單人無菌技術」之高超…..;但在這裡醫院的開刀房中,流動護士不僅不會因為我是僅有的、幾乎不會講德語的東方臉孔而有所排斥,反而用國際共通的「微笑語言」幫我穿上無菌服、戴上無菌手套。主刀醫師更是極度和藹,先跟我自我介紹並親切握手後,「請我協助」他的開刀過程;當我告知他我完全沒跟過刀時,他也是微笑地說「沒關係,我會一步一步教你」(當下真是感動到要掉下淚來)。再次跟我確認不會害怕看到血後,便站上手術台,進行第一刀剖腹產。 手術的每一步驟對我來說都相當新奇,從劃開skin、撥開subcutaneous tissue、muscle到uterus,我順著醫師的指示拉勾,戰戰兢兢地看著生命降臨的過程。瞬間!大量混合著羊水的血水噴向我的胸前,我抓著抽吸器拼命吸著大量湧出的血水;兩位醫師以極快的速度「挖出」胎兒,剪斷umbilical cord、交給stand-by的小兒科醫師、拉出胎盤後,便開始進行縫合、止血,整個手術時間約一個小時。之後也陸陸續續看了一些其他手術,如乳癌切除手術、治療子宮脫垂的手術、剖腹產雙胞胎、內視鏡手術拿出heratoma等,完完全全開了眼界。內視鏡手術也相當神奇。以內視鏡找出heratoma的位置後,輕輕剝除週遭的connective tissue,期間並不時以水柱沖洗、順便drainage,確定整顆heratoma剝除後,再透過內視鏡伸進一段「塑膠套」,抵達tumor部位後充氣,便形成一個有如棒球手套的容器將整個tumor包住,再整個向體表拉。由於內視鏡的插入口約只有1cm大小,無法讓tumor通過,在最接近體表時,再用抽吸器把tumor「吸爆」後拉出,完成手術。 [[Image:77-12.jpg]] 之後所經歷的剖腹產,只有在旁邊觀察,雖然有些可惜,但是也可以跟在stand-by的小兒科醫師旁邊,印證書本上學習的Apgar score,觀察新生兒的膚色是否為pink, mind pale或cyanosis、哭聲洪亮或微弱、活動力等相關徵象。最有趣的是,在我所看到的CS手術,都有男伴陪同(先生或男朋友),他們都「躲在」無菌單後替太太或女朋友打氣、安撫,而不會越過無菌單觀看絲毫的手術過程;一旦胎兒生出後,男士們便飛奔至小兒科醫師那看小寶寶,那情緒與動作的對比總令我莞爾一笑。尤其醫師會貼心地問男士們要不要幫忙剪臍帶,剪斷期待的那一瞬間,他們臉上漾起比陽光還燦爛的笑容。 後兩週輪到Gynaekologie 4,主要都待在病房,也是我「痛苦」的開始。在這個科的病人大部分是多毛症、過期產或是其他內分泌失調的患者,醫師查房時一律使用德文,查房後向醫師詢問也不太能得到英文的解答(因為專業名詞還是用德文回答)。幸好那兩週有一位也正就讀Innsbruck大學醫學系的「同事」,是一位土耳其裔,能流利地用英文溝通,解決了我部分的難題。(奧地利的土耳其人不少,這段時間我還看過兩次土耳其語問診!)所以這兩週大部分都是協助我的土耳其同事替病人抽血、放靜脈留置針、打藥等等。我也親自幫一位13歲的小女生抽了15管血做ACTH test! 在醫院設備上,Innsbruck醫院和台灣的醫院(與我印象中和體驗過的高醫做比較)也有些不同: #Innsbruck醫院沒有大樓,各科相當分散、分工亦細,所以每一小科的患者並不多(不到15人)。 #抽血送檢的各種檢驗試管,似乎是「一整套」的,顏色和形狀一體成形,每一管和針筒有特殊卡榫可以固定。 #抽血時用的壓脈帶不是黃色橡皮管,而是類似機上安全帶的伸縮帶。 #打針時並非使用酒精棉球,而是有著一台「滾筒式棉花抽取機」,注射前再淋上消毒液。 #婦科內診時並非如台灣所使用的「鴨嘴」,而是使用兩支獨立的L型鋼棒,醫師一手撐著其中一支,另一支手做smear或觸診等,另外一支鋼棒則必須由一位護士或實習生協助撐開。開刀時,一般台灣會使用固定式鴨嘴,撐開vagina開口,但是Innsbruck醫院卻是懸吊砝碼,以重力撐開病人的vaginal! #內診台或內視鏡室配有「滾筒式的抽取紙床墊」,每做完一個病人就會撕掉、拉出下一段舖好診療台,而非一般的布床墊讓每個病人都躺過,而感覺不甚衛生。 #內診時病人神色自若,與醫師之間也沒有以布簾隔著,甚至在內診過程中能自在聊天,感覺醫病關係之間非常信賴與融洽。 #醫院的下班時間是下午4點半,醫師們的生活不像台灣的如此忙碌,感覺悠閒許多。 #醫院在許多點都配有上網電腦,隨時可供病人或家屬查詢相關資料 #醫院大廳充滿濃重煙味!醫院大廳所附設的咖啡廳隨時都滿載抽煙人口(歐洲抽煙人口之多令人驚奇!),每天上班經過時都是酷刑! [[Image:77-13.jpg]] [[enews77]] [[Category:enews語言中心專題]]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