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84 【人物側寫】不止於醫人,更致力於醫國:訪問陳永興醫師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84期 分享園地 =='''【人物側寫】不止於醫人,更致力於醫國:訪問陳永興醫師''' == 撰稿:盧宛君、訪問:林貝芸/黃聖娟/盧宛君、修稿:性別所王秀雲助理教授 修稿者按:本文為醫學系一年盧宛君等同學,修醫學史課程之期中口述史作業的部分內容。因內容豐富,值得思考,授課老師特別鼓勵將之改寫投稿於e快報,以饗全校師生。原訪問槁長達八千多字,篇幅的關係,在此僅摘錄部分精華。 陳永興小傳 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人權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及政治人物。學生時代,發動高醫的同學組成醫療服務隊。1973年發起「百達山地服務團」。調查全台精神病療養院,揭發國內精神醫療的重大缺失與不足,竭力推動精神衛生立法,爭取預算及精神病患的人權保障。創立台灣醫療史文物中心,並出版「台灣醫療發展史」一書,感情深醞。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要成為理想醫師,醫學生應該培養哪些條件?陳醫師認為,第一個要點,是要有很成熟的人格。這並不限於醫師,任何職業都一樣需要這個條件。成長過程中的養成教育應該要能培養出具備體貼、關心、責任感等,這樣的人可以照顧好自己,更能去關心別人,能對社會的服務有熱誠。而倫理對於所有的領域都一樣重要,然而聯考制度要篩選出具備此種人格的學生實在太難。至於甄試,雖是另一種管道,卻仍需改進。其次,是專業的技術和知識。技術知識不夠好,可能會傷害到病人。第三個要點,對於現在的醫療世界來說,特別重要的是對其他領域廣泛的關心、接觸與了解。我們必須保持資訊的敏感度,以利不同領域之間互相的溝通。現在醫學跟法律的關係是密切的,不去了解就容易違規。或者像媒體對群眾生活層面影響巨大,所以作為一個醫師也必須了解媒體的生態,與知道該如何跟媒體互動。民眾的教育也需要注意:有的病人在和你溝通的過程裡,雙方的觀念價值或對疾病的了解落差會很大,這種落差也會造成行醫上很多的困擾。政治層面的東西也會影響到你的醫療行為,立法院裡討論的事情並非都跟自己沒有關係,常常通過的都是影響自己甚鉅的法案。 於此,最明顯的莫過於健保制度了。陳醫師認為台灣的健保形式上是延續公保和勞保的制度,所以有先天的缺失。公勞保是為了照顧軍公教和勞工而存在的制度,所以都是處於虧損的狀況。這些制度雖然名為保險,實質上卻含有社會福利的意義。一但後來將之擴增為「全民」健保,必然注定財務上將出現更巨大的困難。 所以,陳醫師認為改革健保,必須由這兩個先天的缺陷去著手。第一,是根本觀念上的辯論及釐清:究竟我們要辦的是保險?或者是社會福利的醫療救濟?如果是保險,政府就得讓民眾清楚知道:付出代價才能獲得同等程度的照顧。在財務平衡的考量上,不可能付出很少的保費就能獲得全面性的照顧。就像只付牛肉麵的錢就不可能享有牛排一樣,要吃牛排就得付出牛排的代價。如果大家不願意付牛排的代價 那就必須吃牛肉麵,這才是保險制度的意義。 第二,如果政府想維持目前的想法,繼續將健保當作社會福利制度經營,那麼既然不提高保費,就必須從稅收的部分來貼補。健保制度目前成立第十年,虧損約五百億元。雖然前面幾年沒虧損,是到後面幾年才開始大量虧損,但是以十年整體來看,平均一年是虧損五十億元。這個額度政府還是可以貼補的,並不是太龐大的數目。十年拿出五百億來貼補聽起來很嚴重,但是一年拿出五十億貼補其實並不可怕。 然而陳醫師主張,還是該從調高保費來著手比較正確。因為既然叫「全民健保」,那麼這畢竟是一個保險的制度,而非福利。又且,我們理應讓民眾養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正確觀念。只要能理性的把所有情勢說明清楚,就算有反對的聲音,也可以採取公開辯論的方式彼此切磋。然而不管是哪一個政黨執政,我們的政府官員都太在乎討好民眾,害怕得罪民眾就會流失選票。但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官員不應該是這樣的。只求討好民眾,只是把問題一直往後拖延,使得財務缺口越來越嚴重,然後繼續丟給下一任的官員去解決。真的要做這種政策的討論,應該要搬到電視上,經過兩個禮拜清楚的討論及辯論,給予民眾充分的資訊來判斷,再讓他們自行決定要不要提高保費,進行公民投票。 另一方面,也要某種程度上去限制民眾過分的重複使用醫療資源。比方若是民眾早上剛在高醫做了電腦斷層攝影,下午又到榮總,明天又到長庚做一樣的攝影,健保不應該給付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檢查費用。健保IC卡都是電腦連線在處理,要依據這些紀錄來給付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以這個例子來說,即使是不信任該醫院醫師的醫療能力,也可以用影像傳輸把攝影的影像送到別的醫院去給別的醫師做診斷,重複的攝影是非常浪費的。 我們又問到,陳醫師從基層服務開始,到現在身為國策顧問,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面對不同階級(不同世界)的群眾? 陳醫師則答說,他不認為是醫師與群眾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關鍵只是對方的問題你是否願意關心而已。原住民們跟我們都一樣生活在台灣,即使是非洲住民也跟我們都生活在同個地球上。只是,有時對方的問題我們不去看和關心,就真的以為跟自己完全沒有關係。史懷哲的傳記裡對這些問題有很多的討論。 想賺錢、過很好的生活,並不是就沒有做醫生的資格,但是現實裡還有更多更好的行業可以選擇:像是股票、電子科技業,這些行業賺的錢更多。現在醫生也不是很賺錢的行業了,必須要是一個會體貼別人的痛苦的人來做為醫生,這樣才會有其意義。 陳醫師在讀書的時候常去原住民的部落做醫療服務的工作,也去過生命線當義工幫助想要自殺的人,也去麻痺兒童之家幫忙小兒麻痺的孩子,學生時代時就開始想「我能為別人做些什麼?」或者,我可以去接觸社會中不為人注意的角落裡的人群,看看他們的生活情況。這跟陳醫師畢業後選擇精神科也有關聯,他覺得台灣的精神病人,過去三十幾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那時候沒有相關的保險制度,精神病患者會讓一個家庭的經濟走下坡,以至於最後被放棄而無法接受好的治療。 陳醫師在當精神科醫師的期間,在全台灣看過所有精神科的醫療設施,對環境人力等都做了調查,對政府做了很多建議,在立法院推動精神衛生法的立法。後來也做了人權會的會長,關心政治犯在監獄裡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推動平反二二八的運動,以安慰受難者的家屬,使之有機會重新獲得公平的審判,以洗刷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罪名。這些工作雖然表面上不同,但是背後的精神其實是一樣的。社會上弱勢者的問題很少有人願意去關心,然而他們確實需要我們的幫助,陳醫師要為他們做一點事情。陳醫師亦提及在立法院時期,他特別關心殘障孩童的處境。不管是身為立委或是醫生的角色,他並不認為兩者的本質有什麼差別。即使後來任職衛生局長時,陳醫師還是會關心醫療資源到底用到哪些人身上,在資源的分配和政策訂定的優先順序上,一樣會考慮從弱勢者開始。 陳醫師認為,某方面來說,人生而平等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就現實面來說,未必見得。不管是資源分配或經濟層面,人都是生而不平等的。人生而平等強調的是身為人的尊嚴、權益、自由,都應該受到同等的保障。但是現實裡非洲的人和台灣的人,相較之下不可能平等。缺乏糧食、疫苗,連飲水也不夠乾淨,孩童五歲前的死亡率非常高。現實上,這就是弱勢。 如果能了解資源確實分配不均,有人受到不平等的環境限制,缺乏發展機會,那麼我們後天能幫忙他們的,就是盡量從制度和政治面去平衡、解決這些問題。若是順其自然,任其自生自滅,人類就退化的只剩弱肉強食的社會,與禽獸無異。但,人類進入文明之後已然產生了濟弱扶傾的想法,產生福利制度、與對公平經濟的考量,給予弱者多一點的機會和資源,讓他們有同樣生存在地球上,共享同等機會的權利。 在互相幫忙扶持的過程裡,我們不應認為自己是比較優勢的一方。跟原住民接觸的過程裡,其實會驚喜地發現他們很多比我們強的地方:像是音樂、藝術及運動。因為現在聯考制度看的是英語數學這類科目,對他們當然不利,要是考的是賽跑或歌唱,那恐怕就換我們不利了。誰比較優勢看的是制度面的設計,和用什麼工具去衡量人的能力在決定。制度的設計上,應該要讓他們有機會做公平的競爭。原住民在荒野生存的能力遠勝於我們。現代社會理應多元發展,不應只使用我們的觀念來當篩選的標準。 我們也問到,醫學生比較適合加入哪一種國內及國外的醫療服務隊?陳醫師認為學生的醫療服務隊,不管是國內或國外服務,都有其價值。然而,主要還是要考慮其方便性跟我們本身的條件。要在國內服務是很容易的,高醫的學生在高雄現或屏東縣都可以找到可以服務的偏遠地方。這樣的服務是平日經常可做的,我們理應從這樣的服務開始去做。去國外服務的花費太大,而且還要有很多資源的配合。不過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機會,也會給我們很寶貴的經驗。重點是,不應該捨近求遠。 要去國外從事服務,必須要有比較強的支持系統。要以整個學校或整個醫院為單位來做,才能支持這樣長期持續的服務。去的人可以循環替換。 最後,我們請問陳醫師台灣哪層面最落後?最缺默默耕耘的「傻子」?未來還想做些什麼? 陳醫師認為每一個領域都需要很多熱心的人去投入,重點是去看自己的興趣個性和專長。陳醫師做過很多不同領域的角色,像是民意代表、政府官員、人權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不過做過這麼多工作,最後還是回到自己的醫療本行,當一個精神科醫師。他認為學醫的人,這份專業是很寶貴的,訓練時間也長。醫學生學到這麼多照顧病人的技術,醫人成為天職,盡量不要去放棄。好的醫生畢竟也是不多的,如果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醫師,請不要放棄這樣去照顧病人的工作。 我覺得教育還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層面。陳醫師認為,身教重於言教,除了在課堂上講以外,更應身體力行做個好榜樣。大家都覺得倫理很重要,但是學生要看的是老師怎樣在對待病人跟病人溝通,那個感受才會真的讓他們學到什麼叫醫學倫理,而不是上課講一講,放投影片看看就結束的東西。回來跟年輕人互動,讓他們知道怎樣對待病人,怎樣接受多元價值互相尊重,這個才是真正實質的東西。 陳醫師在高雄設了一個醫療史文物館,讓當代的人可以知道台灣的前輩走過怎樣的軌跡,做過怎樣的努力和貢獻。保存了台灣的文物,發揮了他的影響。這種落實在生活中的東西,遠比本土化、台灣意識的口號要來的更實際,更有價值。談到醫療史,陳醫師認為,一個讀醫學的人,不了解自己本土醫學的歷史軌跡,是很荒謬的。同理,各個領域的人都需要去整理、去保存、去理解自己的本土歷史,因為台灣歷史中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傳承。 編按:本期稿擠,【連續兩屆績優導師暨輔導老師感言】暫停一次。 本校e快報「分享園地」單元【人物側寫】專欄長期徵稿,歡迎所有本校教職生以說故事的方式,報導一些本校可愛可敬的人,營造更溫馨的大家庭氛圍,字數約800~1200字,主題人物電子檔照片二張,一經刊登將致贈稿酬,文章範例http://enews.kmu.edu.tw/2007-01-23/share1.htm 投稿信箱:e-mail:enews@kmu.edu.tw [[enews84]] [[Category:分享園地]]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