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季-偶愛民歌手-的遐想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當前修訂版本 (2013年10月24日 (四) 15:02) (編輯) (撤銷)
 
第5行: 第5行:
-
== '''藝文季戴曉君-民歌演唱''' ==
 
-
=== 用歌聲將台灣面貌帶入人群 ===
 
-
厚生書院 陳家豪
 
 +
== '''藝文季-偶愛民歌手-的遐想''' ==
-
在安靜的農村,傳出原住民清晰嘹亮的歌聲,農村裡的大家都隨著歌聲打著旋律,農村從安靜變的嘈雜,又從嘈雜變回安靜,所有人都沉靜在戴曉君動人又帶點哀愁的歌聲中。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原住民族語組首獎,戴曉君,用行動與音樂,將原生台灣的面貌帶進人群之中。
+
懷愛書院 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系二年級 黃于芳
-
這次高醫書院的音樂藝文季動態藝文表演,請來民歌手戴曉君。我在表演前有先搜尋一些關於戴曉君的資料,才發現他與9/25高醫藝文季表演團體,打狗亂歌團的團長,嚴詠能大哥,有很好的交情。戴曉君和打狗亂歌團的表演目標,也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他們都是藉由在地化的表演,拉近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的距離,並且延續某些被現代都市人們所遺忘,卻又存在台灣人血液中那原汁原味的的情感。
 
-
戴曉君的表演和打狗亂歌團一樣,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他們都用生命和行動演出專屬自己的音樂。戴曉君的聲音中,總有些風霜與淡淡的哀愁,可能這和他的人生閱歷有關。來自山上的戴曉君傳唱著充滿排灣族人靈魂的民謠,而且戴曉君曾在得到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後,在一片鎂光燈與歡呼聲中,卻自己一個人出走到澳洲,旅行了一年,尋找、摸索自己的路,放自己一個流浪的空間。因此,我聽戴曉君的歌聲,除了嘹亮外,更有一種堅定,在哀愁的聲音裡,更是看過了體驗過了土地上人們的生活後,一股發自內心的期望。
+
星期三的午後,悄悄地從國研廣場走過,原本靜謐的角落,居然默默地有了生機。看著人社院的藝文季活動,開始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變成一個專屬於表演者的舞台。上完課,步下樓時就聽到遠處傳來悠揚的歌聲,我馬上明白到:表演開始了!找個位子,靜靜地坐下來,開始享受這個環境。在悠揚的樂聲相伴之下,原本遊蕩於校園各地的人們,也慢慢地停留下來欣賞。
-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戴曉君的每首歌中都有一段故事,有純粹描寫流浪聲音的歌,有描寫排灣族家庭趣事的歌,有唱出排灣族人努力奮鬥的歌,也有戴曉君在澳洲走唱時發生的有趣的事,而為此紀念的歌。每段故事,都是精采的人生寫照,同時也賦予了一首歌生命力,聽歌不僅僅為歌聲著迷,更為這豐富的生命力而喝采,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戴曉君的表演如此精彩的原因吧。
+
在歌唱台旁,有著美麗的佈景,是一些偶,一些完全不同於以往所認知的偶。以往我們所認知的偶,無不就是芭比娃娃、各式布玩偶、布袋戲的布偶…但今天的完全不是,而是一群由盆栽底座製作而成的偶。在驚訝發現之餘,也默默地發現有一小群人坐在地上,拿著鑽孔機、組裝著一群小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藝術家在現場製作!看著藝術家專注的神情,與身旁群眾們期待的神情,如此的相輔相成,似乎像在等待著一個新生命一樣。在那個當下,空氣是那麼樣的凝結。一針一線,串起的不是衣服,而是那一個又一個盆栽盒。鈕扣,也不再是拿來連接衣服,而是當起了這個小生命的眼睛。裝著土壤,滋養著植物的盆栽,從原本賦予別人生命,到現在可以被賦予生命了。漸漸的,思緒回到作品本身。我試著開始想,為何藝術家會以此物來進行創作呢?是跟土地的連結嗎?是因為從小就跟著這些事物相處嗎?當然這是個天問,當個觀眾的特權就是可以任由自己的想法去解釋啦。
-
我從以前就一直很疑惑,音樂與藝術到底要怎麼做,才能鄉土在地化,看了戴曉君的表演後,我終於有一些懂了,所謂土地,你不親自光著腳丫踏上她,永遠只是課本上簡單卻遙遠的詞彙。戴曉君用他的執著、用他對音樂的熱愛,努力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活出一個夢,這個夢是屬於戴曉君的,也是屬於所有敞開心胸、貼近草根、愛上土地的人的。
+
-
有個東西,寫起來很簡單,發音也很簡單,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為什麼那麼難,那就是自己!戴曉君口中的我們這些 ”都市人”,聽著她唱這許許多多動聽的歌,究竟是什麼感受呢?我不知道,但是,此時我腦中不禁意浮出的一段旋律,是戴曉君在表演前的試音時,所唱的一首 ”白米酒”。
+
靜靜的坐在位子上,開始當起個觀眾享受著這樣美妙的環境。聽著歌,搭配著周遭的布置,有種置身於東海岸邊,在簡單的露臺上、馬路邊、朋友家,一個隨意的聚會,呵著歌的感覺。那裡,會有著跟環境最相襯的布景,有著最貼近土地的聲音與最真摯的情感,但這一切都發生在高醫,而且更重要的是發生的如此理所當然。看著偶旁的木片上寫著:美好回憶、每一次的家聚,訴說的共同的回憶。是啊,如此這般的饗宴為何不是美好的回憶呢?而這場合,剛好促成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們相聚,又何不是一次具有共同回憶的家聚呢?一些再簡單也不過的元素,卻深刻的表達了藝術家們的理念。我想那是一種跟土地跟生活的連結吧!一種「生活在這土地上是很棒的」的感觸吧!
 +
音樂在空氣中流竄,附近聽到樂音的人也不免駐足,有稚氣的孩子、有匆忙的學生、有剛下班的員工…大伙一起來享受這暫時出現在高醫的東海岸。還有一位貴客也來了。那是風!或許是那動人的樂聲震動了空氣,使得風在此聚集吧?!時而強勁,時而徐徐的風,像是愛玩的孩子,來來又去去,一下子在戲台、一下子又跑來找觀眾,當然小偶也無法置於度外,懸著的雙腿,隨風搖曳。那搖曳的雙腿,搭配著樂音,似乎每一個偶都有了生命,隨風、隨樂起舞。一個難得個傍晚,享受著這一切,成了忙碌生活的調劑。看著作品從無生命到生意盎然,自己似乎充滿電可以繼續面對忙亂的生活了。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31期  高醫書院專欄



藝文季-偶愛民歌手-的遐想

懷愛書院 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系二年級 黃于芳


星期三的午後,悄悄地從國研廣場走過,原本靜謐的角落,居然默默地有了生機。看著人社院的藝文季活動,開始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變成一個專屬於表演者的舞台。上完課,步下樓時就聽到遠處傳來悠揚的歌聲,我馬上明白到:表演開始了!找個位子,靜靜地坐下來,開始享受這個環境。在悠揚的樂聲相伴之下,原本遊蕩於校園各地的人們,也慢慢地停留下來欣賞。

在歌唱台旁,有著美麗的佈景,是一些偶,一些完全不同於以往所認知的偶。以往我們所認知的偶,無不就是芭比娃娃、各式布玩偶、布袋戲的布偶…但今天的完全不是,而是一群由盆栽底座製作而成的偶。在驚訝發現之餘,也默默地發現有一小群人坐在地上,拿著鑽孔機、組裝著一群小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藝術家在現場製作!看著藝術家專注的神情,與身旁群眾們期待的神情,如此的相輔相成,似乎像在等待著一個新生命一樣。在那個當下,空氣是那麼樣的凝結。一針一線,串起的不是衣服,而是那一個又一個盆栽盒。鈕扣,也不再是拿來連接衣服,而是當起了這個小生命的眼睛。裝著土壤,滋養著植物的盆栽,從原本賦予別人生命,到現在可以被賦予生命了。漸漸的,思緒回到作品本身。我試著開始想,為何藝術家會以此物來進行創作呢?是跟土地的連結嗎?是因為從小就跟著這些事物相處嗎?當然這是個天問,當個觀眾的特權就是可以任由自己的想法去解釋啦。

靜靜的坐在位子上,開始當起個觀眾享受著這樣美妙的環境。聽著歌,搭配著周遭的布置,有種置身於東海岸邊,在簡單的露臺上、馬路邊、朋友家,一個隨意的聚會,呵著歌的感覺。那裡,會有著跟環境最相襯的布景,有著最貼近土地的聲音與最真摯的情感,但這一切都發生在高醫,而且更重要的是發生的如此理所當然。看著偶旁的木片上寫著:美好回憶、每一次的家聚,訴說的共同的回憶。是啊,如此這般的饗宴為何不是美好的回憶呢?而這場合,剛好促成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們相聚,又何不是一次具有共同回憶的家聚呢?一些再簡單也不過的元素,卻深刻的表達了藝術家們的理念。我想那是一種跟土地跟生活的連結吧!一種「生活在這土地上是很棒的」的感觸吧!

音樂在空氣中流竄,附近聽到樂音的人也不免駐足,有稚氣的孩子、有匆忙的學生、有剛下班的員工…大伙一起來享受這暫時出現在高醫的東海岸。還有一位貴客也來了。那是風!或許是那動人的樂聲震動了空氣,使得風在此聚集吧?!時而強勁,時而徐徐的風,像是愛玩的孩子,來來又去去,一下子在戲台、一下子又跑來找觀眾,當然小偶也無法置於度外,懸著的雙腿,隨風搖曳。那搖曳的雙腿,搭配著樂音,似乎每一個偶都有了生命,隨風、隨樂起舞。一個難得個傍晚,享受著這一切,成了忙碌生活的調劑。看著作品從無生命到生意盎然,自己似乎充滿電可以繼續面對忙亂的生活了。


enews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