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42 醫學課程的第二波改革─「整合」工作的落實
出自KMU e-News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42期 醫學院 專題 == '''課程的第二波改革─「整合」工作的落實''' == 學士後醫學系主任 田英俊 *世界醫學課程的...) |
(→'''課程的第二波改革─「整合」工作的落實''') |
||
第15行: | 第15行: | ||
醫學課程模式 | 醫學課程模式 | ||
- | + | ||
- | (師徒制) Philadelphia College | + | {|border="1" |
- | + | |- | |
- | (學科制) European Model | + | |1765 - |
- | + | |Apprenticeship-based | |
- | (器官系統制) Western Reserve School | + | (師徒制) |
- | + | | | |
- | (問題導向制) Howard Barrows | + | Philadelphia College |
- | + | |- | |
- | (臨床症狀導向制) Calgary University | + | |1871 - |
- | + | |Discipline-based | |
+ | (學科制) | ||
+ | |European Model | ||
+ | |- | ||
+ | |1951 - | ||
+ | |System-based | ||
+ | (器官系統制) | ||
+ | |Western Reserve School | ||
+ | |- | ||
+ | 1971 - | ||
+ | |Problem-based | ||
+ | (問題導向制) | ||
+ | |Howard Barrows | ||
+ | |- | ||
+ | |1991 - | ||
+ | |Clinical presentation-based | ||
+ | (臨床症狀導向制) | ||
+ | |Calgary University | ||
+ | |} | ||
+ | |||
+ | 雖然先進國家的醫學教育近五十年來快速改進,但在亞洲地區大部份仍停留於19世紀末的學科制課程。 | ||
+ | |||
(二) 高醫醫學課程的第一波改革 | (二) 高醫醫學課程的第一波改革 | ||
醫學課程的改革工程非常艱鉅,然而於2004年,當時的醫學系賴春生主任卻不畏困難,並在校方高層全力的支持下,開始展開改革,朝向器官系統制 (system-based) 為架構但輔以問題導向制的課程規劃。當時全醫學系老師所共同組成的改革團隊,可說是個人體認到「高醫人」的熱忱與團隊精神最高的一次凝聚。當時分別設立了通識課程整合委員會、基礎臨床課程整合委員會、臨床實習課程整合委員會、行政資源整合委員會、跨組委員會共5個委員會。在一年中共召開了超過200場次的籌備會議,最終得以在2005年開始展開新課程。至今,此新課程已經進入第五輪的運轉,雖然期間也遭遇到不少的質疑與反對,但五年來的順利運轉,卻也為高醫在台灣的醫學教育界中建立了信譽,並成為各學校借鏡的模式。 | 醫學課程的改革工程非常艱鉅,然而於2004年,當時的醫學系賴春生主任卻不畏困難,並在校方高層全力的支持下,開始展開改革,朝向器官系統制 (system-based) 為架構但輔以問題導向制的課程規劃。當時全醫學系老師所共同組成的改革團隊,可說是個人體認到「高醫人」的熱忱與團隊精神最高的一次凝聚。當時分別設立了通識課程整合委員會、基礎臨床課程整合委員會、臨床實習課程整合委員會、行政資源整合委員會、跨組委員會共5個委員會。在一年中共召開了超過200場次的籌備會議,最終得以在2005年開始展開新課程。至今,此新課程已經進入第五輪的運轉,雖然期間也遭遇到不少的質疑與反對,但五年來的順利運轉,卻也為高醫在台灣的醫學教育界中建立了信譽,並成為各學校借鏡的模式。 |
在2009年10月22日 (四) 14:27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42期 醫學院 專題
課程的第二波改革─「整合」工作的落實
學士後醫學系主任 田英俊
- 世界醫學課程的沿革
課程的安排是醫學教育成功的最主要條件,為了更有效率的教育,它經歷下列的改革:
醫學課程模式
1765 - | Apprenticeship-based
(師徒制) |
Philadelphia College |
1871 - | Discipline-based
(學科制) | European Model |
1951 - | System-based
(器官系統制) | Western Reserve School |
Problem-based
(問題導向制) | Howard Barrows | |
1991 - | Clinical presentation-based
(臨床症狀導向制) | Calgary University |
雖然先進國家的醫學教育近五十年來快速改進,但在亞洲地區大部份仍停留於19世紀末的學科制課程。
(二) 高醫醫學課程的第一波改革 醫學課程的改革工程非常艱鉅,然而於2004年,當時的醫學系賴春生主任卻不畏困難,並在校方高層全力的支持下,開始展開改革,朝向器官系統制 (system-based) 為架構但輔以問題導向制的課程規劃。當時全醫學系老師所共同組成的改革團隊,可說是個人體認到「高醫人」的熱忱與團隊精神最高的一次凝聚。當時分別設立了通識課程整合委員會、基礎臨床課程整合委員會、臨床實習課程整合委員會、行政資源整合委員會、跨組委員會共5個委員會。在一年中共召開了超過200場次的籌備會議,最終得以在2005年開始展開新課程。至今,此新課程已經進入第五輪的運轉,雖然期間也遭遇到不少的質疑與反對,但五年來的順利運轉,卻也為高醫在台灣的醫學教育界中建立了信譽,並成為各學校借鏡的模式。 (三) 目前課程的缺點及第二波改革的必要性 器官系統制 (Organ-System Based) 是將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依器官系統整合在同一block來授課。但倘若將兩者湊在一起來上課,則課程易流於「組合」課程。其中常發生1. 內容重覆 2. 過分深入瑣碎 3. 內容各自陳述而欠連繫等缺點。因此,在新課程運轉五年後,我們實在需要再啟動第二波的改革行動來落實課程的「整合」。 (四) 落實課程「整合」的策略與計劃 1. 增加「小組討論」來取代大堂課 「問題導向學習」小組討論毫無疑問地是整和基礎與臨床醫學最佳的橋樑,但目前僅佔新課程的百分之十,因此,應該在師資負荷增加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提高比率。倘若師資人力無法負荷,則可採用夏威夷大學Prof. Leslie Q. Tam 所建議的Case-Based Teaching (大組討論) 的模式進行。 2. Advanced Organizer 的導引課程 於每個block中的第1堂課,邀請資深教授來做導引性的課程。課中以簡介的方法讓學生先得以建立起涵蓋整個block課程內容的架構,來導引他們將之後所學習到的課程內容一一依循架構納入並融合 (Provide scaffolding or support for the new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