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08 發揮同理心來完成溝通的任務

出自KMU e-News

在2012年10月5日 (五) 10:59由Yufec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08期  秘書室專題



發揮同理心來完成溝通的任務

秘書室 秘書 陳正生


身為精神科醫師,有被「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期待,這也是加入秘書室團隊,希望能有所表現的些許自信。

百聞不如一見,秘書室的確學校運作的溝通協調的有機體,主秘帶領著許多「新枝」的同仁,包括我,上場開始後,好像馬拉松運動員一般,開始往前跑,終點應該還很遠,但是就努力的跟上腳步一起跑。配合著自己所具備的溝通訓練,來協調秘書室負責的繁雜事務。同理心能力之於溝通就像蹲馬步是武術的基本功一樣,在此分享「同理心」。

某位同仁聊到:「事情怎麼那麼多,都沒有人幫我」,我猜想這應該是常聽到的話,可能收到哪些回應呢?

A.加油(堅持努力型回應)

B.高醫本來就是這樣(注入灰色思想型回應)

C.你要先看看你以前有沒有先幫忙別人,我為人人,人人才會為我(反求諸己型回應)

D.好可憐喔(惻隱之心型回應)

E.不會啊!我不是一直幫忙你啊!(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型回應)

這個格式很像是心理小測驗,如果題目是要選擇哪一型最接近「同理型」,沒有一個答對,但偏偏以上的選項都是許多有心助人者常選擇的答案。那麼「同理型」的回答是怎樣呢?不帶評論,嘗試了解對方的感覺,並把這樣的了解回應給對方就是同理心,如果回應是「你是不是很累,希望有人幫忙」,如果這位同仁對這樣的回應心裡反應是「對!」,這就完成了很基本的但完整的同理心互動。大家再回到A~ E的回應,哪一個回應會讓同仁心裡回答「對」呢?好像機會不大,也表示這些回應不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溝通很基本的技巧,但它不只是表淺的技術,而是要有真誠的態度做為基礎,同理心可以讓非專業的助人行為,例如幫助年邁的人過馬路、生活中給出外的朋友依靠,感受更溫暖,更可以讓專業的行為,例如導師輔導同學、專業的醫療人員執行業務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對方因為你的同理心而有被接納,被了解的感受時,你之後的任何建議都可以變成對方的金玉良言。

同理心可以分為四步驟,1)個案表達;2)助人者辨識個案表達的感覺;3)助人者把辨識的結果回應給個案;4)個案接收到助人者的認知並提出回饋。「我的paper被接受了」、「我的老闆很機車」、「我幹不下去了」,如何回應呢? 要先辨識這些表達反映的情緒,例如:高興、討厭、撐不下去等,但一般人常常急著加以評論,並過早的給予建議。接下來可以把所辨識出來的情緒反應給對方,例如「很高興」、「你是不是不喜歡這個老闆」、「你覺得很吃力嗎」,而不是評論說「你還有差兩篇」、「怎麼可以這樣說老闆」、「振作」等。當對方接受到同理心的回應,並且有被了解的回饋時,就表示彼此的關係已經踏出好的開始了。

同理心不是一個學問,而是一個技巧,反覆練習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使用,屆時溝通不只不會弄巧成拙,而且會有更大效果。請記得下次別人跟你說「我失戀了」,不要急著「教育」「天涯何處無芳草」,而是先發揮同理心,只要先回應一句話「你是不是很難過!」,溝通就可以有好的開始。



enews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