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26 合則留,不合則去

出自KMU e-News

在2018年1月31日 (三) 15:08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26期  分享園地

合則留,不合則去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勞動部前政務次長廖蕙芳,自一例一休修法爭議不斷後,十一月時低調的以「個人生涯規劃」為理由請辭,離開執政團隊,她的請辭,當時被猜測可能與行政院堅持《勞基法》一例一休重修草案與她長年站在勞工一方的價值衝突有關,果不然,日前勞工團體反《勞基法》修法遊行落幕後,隨即在臉書公開她對於《勞基法》修法的評論,她認為開放加班時數延長,輪班間隔縮短,以及將原本的「七休一」改為「十四休二」的做法,會造成低薪勞工更辛苦,字裡行間看出來她不挺勞動部的《勞基法》修法,因此才會選擇離開勞動部政務次長的職位。

  中國歷史上辭官的人很多,理由也不一,最有名辭官的例子,莫過於陶潛,就是陶淵明(「五柳先生」、「靖節先生」),他出生於沒落的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就是陶侃,「陶侃運磚」的故事大家是耳熟能詳的。陶淵明當過祭洒及參軍等地方幕僚性質的小官,後來出任彭澤縣令,上任八十餘日,上級派遣督郵(檢查縣令政績的官員)到縣裡巡視,陶淵明手下的縣吏跟他說:上級長官來了,你應該換上官服,恭敬的去迎接長官(應束帶見之),陶淵明本來就看不慣那些平日倚仗權勢狐假虎威的督郵,長嘆一聲說出了流傳至今的名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意思就是說我怎能為了這五斗米官俸,而心悅誠服的去侍奉那個鄉下小子,隨即辭職而去(即日解印綬而去),結束了官場生活,開始歸隱的日子,並寫下了《歸去來辭》以明志之千古傳誦名篇。

  蘇試曾推崇他說:他想做官就出來做官,不認為求官是見不得人的事,想退隱就退隱,不認為罷官是清高的一種行為「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陶淵明不在乎世俗怎麼看,怎麼評價,古今賢者皆以陶淵明的「真」為可貴「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張良為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之一,他幫劉邦多次化險為夷,立下汗馬功勞,被劉邦讚為「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之外」,為漢初三傑之首,漢朝建立時封為「留侯」,後來他以修道為理由,不再問國事(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功成身退,千古留芳。李靖是唐初名將,曾率軍大敗東突厥與吐谷渾,位極人臣,他後來罹患腳疾,以「疴疾日侵,腰腳疼疲」為由向唐太宗請求辭官歸鄉。

  唐太宗特別下詔讚美他是功成身退的典範,他說從古至今,身處富貴而能知足知止者少之又少(自古富貴知足者蓋少),不管是智慧的人,還是愚拙的人,在富貴面前都缺乏自知之明,有的官員,本來就沒有什麼才能,無法勝任要職,卻硬佔據職位,有些人即使身體有病,根本不能辦事,依舊勉為其難不肯辭官(雖疾頓憊,猶力於進),而你卻能「顧大局識大體」,所以我不僅要成全你的美好心願,還要讓你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楷模(朕今非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這是辭官還受皇帝讚美的歷史記錄。

  范增善計謀,好奇計,曾輔佐項羽稱霸諸侯,被尊稱為「亞父」,後來因為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逐漸削減他的權力,范增憤而離去,途中背疽發作而死,蘇軾曾寫了一篇《范增論》的史論文章,評論范增離去的時機,蘇軾認為范增沒有「合則留,不合則去」,導致「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苦果。

  文章的大意是說范增起初勸項梁(項羽之叔父)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義帝,因此諸侯都服從;項氏的崛起,范增是定計的主要人物,可是後來項羽殺掉義帝,並不是范增的主張,不僅不是范增的意思,而且必定經過力爭而項羽不肯聽從的結果(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

  項羽不採用他的意見,反而殺害他擁立的義帝,項羽懷疑范增和劉邦私通必定是從此開始的(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蘇軾直言,范增此時已經七十歲了,應該合得來便留下,合不來便離開(合則留,不合則去);范增雖是人中豪傑,但他並未審時度勢,判斷自己的理念是否與項羽相契合,在那個時候即做個明確去留的決定,反而想依靠項羽成就功名,以致最後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抑鬱而終,蘇軾因此批評范增的當斷不斷是一種愚昧的悲哀(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廖蕙芳從政前是著名勞工律師,曾任台灣勞工陣線理事長,林全組閣時即任勞動部政務次長,參與《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正,賴清德組閣後,她留任政務次長,但十一月時立法院開始審查「一例一休」的勞基法再修正草案時,她即遞交辭呈,請辭而去,走的明快瀟灑,其後並在臉書發表她對《勞基法》再修正的評論,顯然她與當局對《勞基法》「一例一休」再修正的修法的理念是不相契合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她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她的智慧讓她選擇了「不合則去」。有的政務官,聲名不好,任憑人們笑罵,還是泰然自若,當自己的官,真是「笑罵由汝,好官我自為之」。政務官與上級長官的理念不合,無法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時,選擇掛冠求去,應當給予掌聲,廖前政務次長的辭職,對於今日的從政者,仍不失有啟迪意義。


enews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