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82 逆游生命之河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逆游生命之河

香粧品學系 陳冠年教授


美國詩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的名作「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描寫面臨岔路的心境,猶豫再三,只能從一,他選了足跡稀少的路,可望經歷有別以往的感受,那是難以言喻的收穫。

頃讀森川亮所寫的「簡單思考」,他倡言企業必須打破傳統的繁複思維,才能力爭上游。森川且認為沒有必要提高員工的士氣,沒幹勁的人根本不專業,應該離開,以免拖累群體。商場如戰場,產品開發和行銷,皆當擴大視角,才能見人所不當見,創造眼睛一亮的商品。員工必須破除固有心態,從不動大腦的小螺絲,轉為反覆吐納的大海綿,在服務業尤須如此,唯有生生不息的有機體,方能與市場脈動相契。否則,養尊處優,順勢而為,遇逆則止,久而久之,思想怠惰,「熵」(entropy,讀同「低」,係組織內部的負面力量)現象高漲,如同溫水煮青蛙,渾然不知大限將至。企業的改變,始自領導者的逆向思考和信心鞭策,上行下效,風行草偃,鼓吹活潑學習,深耕變革文化,大象也能跳舞,對手豈不認輸。

逆向思考可能與個人性格和所處環境有關,張良為橋上老叟拾鞋的故事,可以借鏡。血氣方剛的張良幸有一絲不服輸的耿氣,並非冥頑不靈,倒想一探這不按牌理出牌的怪老頭,葫蘆裡究竟賣甚麼藥,幾番折騰,不退不撓,果然獲得至寶,結果超乎所料。法國電影「逆轉人生」(“The Intouchables”)裡,雇主肉體殘障而心靈厚實,看護身強力壯卻桀傲不馴,兩人從生活中的摩擦齟齬,反求諸己,逆性調適,在對方身上尋得成長動力。

逆向思考理應帶出某些行動,否則等同原地踏步。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A. E. Roosevelt)期勉國人每天做一件自己害怕的事(“Do one thing every day that scares you.”),讓自己更勇敢。誠然,身邊總能挑出一些自己軟弱的地方:與交惡的鄰居破冰、一整天關掉手機、回絕親密夥伴合購的訊息、勸同事放棄不當得利、捐出月薪幾分之一。其實,最可怕的事,是自己沒看到最該害怕的事。譬如,友人羨慕某貴婦長年命好,終日無所用心,逛街遛狗按摩旅遊,另一位則嗤之以鼻:「此人今生所為何來?」筆者有一負笈同所大學攻讀博士的同窗,入學前已頗富研究資能,自忖若繼續從事拿手題目,兩三年即可輕鬆直取學位,光榮返國,恩師及時醍醐灌頂:奮力摘來的果實才有滋味,難得出國深造,獲此登堂入室的機遇,應投身新興領域,雖路途崎嶇,卻可成為學術先驅。他原已徬徨數日,豁然開朗。胡適先生有句名言:「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否則難成大器。人群關係學派(Human Relations)鼻祖梅約教授(G. E. Mayo)領導霍桑實驗(Hawthorne Study),若非當年他對研究結果抱持若干存疑而追根究柢,極可能錯失發現「非正式組織」這項重大學理。

我們常祝福別人一帆風順和如魚得水,有位大人物竟然甘冒不韙,盼望畢業生一帆不順,理由是早經困境磨鍊,有望步步登天,期勉逆流而上,魚躍龍王庭前。聖經中耶穌曾告誡信徒:「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14)通往天國之路,用心費力才能尋見。

當站在岔路口,左顧右盼,該選那一條走去,此時先問問自己:真能捨下平穩安逸?或者,更在乎得來不易。



enews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