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53 秘書室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第14行: 第14行:
== '''活動回顧'''==
== '''活動回顧'''==
-
《多囊腎研究新發現》發表記者會
+
===《多囊腎研究新發現》發表記者會===
 +
  本校與中央研究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共同合作,首次以人類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研究,這個研究發現獲得國際期刊EBioMedicine刊登,亦是人類幹細胞研究的另一重大成果,研究成果也將對腎臟病治療產生關鍵的貢獻。
 +
 
 +
  此研究團隊包含中央研究院謝清河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Timothy Kamp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是人類幹細胞研究的起源地,Timothy Kamp教授是目前該校幹細胞及再生醫學中心的主任)、本校陳鴻鈞教授及李佳蓉醫師。
 +
 
 +
  臺灣是腎衰竭發生率及盛行率最高的國家,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也是目前腎臟病患者第四大病因,而心臟血管併發症是多囊腎患者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死因,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
 +
 
 +
  李佳蓉醫師在陳鴻鈞教授與中央研究院謝清河教授共同指導下,是臺灣第一個運用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並獲得EBioMedicine國際期刊刊登。研究發現,體顯性多囊腎病患的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其跳動型態及對藥物的反應,與原病患幾乎相同。進一步研究更顯示,體顯性多囊腎病患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具有心律不整的傾向,且與造成泡泡腎患者的高心臟血管併發症及死亡率一致,故依此結果推測,造成多囊腎患者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和體顯性多囊腎的突變基因相關,其致病機轉及未來治療將能邁向進一步的研究。
 +
 
 +
  目前臺灣慢性腎臟病人數推估超過200萬人,洗腎人數達8萬多人。體顯性多囊腎(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俗稱泡泡腎),盛行率約1:400-1:1000,是最常見會導致腎衰竭的遺傳性腎臟疾病,有一半的機會會傳給下一代,約佔台灣洗腎病患的2.3 %。本研究運用先進的幹細胞科學,產製多囊腎病患的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 cells),再依iPS細胞自我新生及多潛能的特性,讓此細胞成為未來研究多囊腎疾病重要的種子。未來,此研究方法也將在建立疾病模式、藥物篩選平台、及發展新興治療等方面,具有轉譯醫學上的重大潛力。
 +
 
 +
{|border="0"
 +
|-
 +
|[[Image:enews350焦點回顧-1.jpg|350px]]
 +
|[[Image:enews350焦點回顧-2.jpg|315px]]
 +
|-
 +
|<small>▲多囊腎研究新發現發表記者會</small>
 +
|<small>▲李佳蓉醫師進行成果發表</small>
 +
|-
 +
|}
 +
 
(秘書室 陳雅嵐編輯,單位主管:戴嘉言主秘)
(秘書室 陳雅嵐編輯,單位主管:戴嘉言主秘)

在2019年5月2日 (四) 09:37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3期  秘書室


目錄

公告事項

  • 自108年3月1日至108年3月31日止,本校校級法規公佈總計17件,可至本校法規資料庫(http://lawdb.kmu.edu.tw/ )自行檢索查閱。


活動預告

  • 謹訂於108年6月1日上午9:00,假本校高醫國際會議中心A廳舉辦高雄醫學大學107學年度畢業典禮。
  • 謹訂於108年6月28日上午9:00,假本校高醫國際會議中心A廳舉辦高雄醫學大學107學年度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


活動回顧

《多囊腎研究新發現》發表記者會

  本校與中央研究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共同合作,首次以人類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研究,這個研究發現獲得國際期刊EBioMedicine刊登,亦是人類幹細胞研究的另一重大成果,研究成果也將對腎臟病治療產生關鍵的貢獻。

  此研究團隊包含中央研究院謝清河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Timothy Kamp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是人類幹細胞研究的起源地,Timothy Kamp教授是目前該校幹細胞及再生醫學中心的主任)、本校陳鴻鈞教授及李佳蓉醫師。

  臺灣是腎衰竭發生率及盛行率最高的國家,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也是目前腎臟病患者第四大病因,而心臟血管併發症是多囊腎患者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死因,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

  李佳蓉醫師在陳鴻鈞教授與中央研究院謝清河教授共同指導下,是臺灣第一個運用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並獲得EBioMedicine國際期刊刊登。研究發現,體顯性多囊腎病患的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其跳動型態及對藥物的反應,與原病患幾乎相同。進一步研究更顯示,體顯性多囊腎病患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具有心律不整的傾向,且與造成泡泡腎患者的高心臟血管併發症及死亡率一致,故依此結果推測,造成多囊腎患者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和體顯性多囊腎的突變基因相關,其致病機轉及未來治療將能邁向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臺灣慢性腎臟病人數推估超過200萬人,洗腎人數達8萬多人。體顯性多囊腎(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俗稱泡泡腎),盛行率約1:400-1:1000,是最常見會導致腎衰竭的遺傳性腎臟疾病,有一半的機會會傳給下一代,約佔台灣洗腎病患的2.3 %。本研究運用先進的幹細胞科學,產製多囊腎病患的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 cells),再依iPS細胞自我新生及多潛能的特性,讓此細胞成為未來研究多囊腎疾病重要的種子。未來,此研究方法也將在建立疾病模式、藥物篩選平台、及發展新興治療等方面,具有轉譯醫學上的重大潛力。

▲多囊腎研究新發現發表記者會 ▲李佳蓉醫師進行成果發表


(秘書室 陳雅嵐編輯,單位主管:戴嘉言主秘)

Enews353